
一種翻松土壤用的農具。 王祯 《農書》卷十三引《種莳直說》:“此器出自 海壖 ,號曰耬鋤。耬車制頗同,獨無耬鬥,但用耰鋤鐵柄,中穿耬之橫桄下,仰鋤刃,形如杏葉。撮苗後,用一驢,帶籠觜輓之。初用一人牽,慣熟不用人,止一人輕扶。入土二三寸,其深痛過鋤力三倍。所辦之田,日不啻二十畝。今 燕 趙 間用之,名曰劐(呼鑊切)子。劐子之制,又少異於此。”
耧鋤是傳統農具中兼具播種與中耕功能的複合型工具,其名稱由“耧”和“鋤”兩部分構成。根據《中國農具史綱》記載,“耧”指代播種用的耧車,而“鋤”則為松土除草工具,兩者結合形成一種多用途農具。
從結構看,耧鋤主體為木質框架,前端裝有鐵制犁铧用于開溝,後方設播種鬥及調節裝置,可控制種子密度。據《農具圖譜》描述,其底部配置可拆卸鋤刀,播種後可通過更換部件實現翻土、培土等操作。
該工具最早見于元代農書《王祯農書》,書中強調其“一器兩用,省力高效”的特點,適用于北方旱地小麥、粟類作物的條播種植。現代農學研究表明,耧鋤的設計符合古代精耕細作理念,既能保障播種均勻性,又可減少土壤闆結,至今在部分傳統農業區仍有使用。
參考資料
耧鋤是中國古代一種用于翻松土壤的農具,其名稱和功能在不同曆史文獻中均有記載。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耧鋤(拼音:lóu chú)是一種結合了播種工具“耧車”與鋤具特點的農具,主要用于松土、除草,而非播種。其結構類似耧車,但省略了播種用的“耧鬥”,改用鋤刃進行土壤耕作。
如需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或農具演變,可參考《農書》《種莳直說》等文獻。
白頭偕老塵蠹車站出糞楚茅誕幻淡豔盜私大言不慙低頭族堆豗餓殍枕藉方折奉公風字硯黻裘公士乖爽鳏寡孤茕國際電影節孩提函聘恒分魂消膽喪活龍活現攪拌機焦愁交股民嬌嬾棘丞擊披軍命聚蓄開滌空微口頭話離怨漏鼓忙碌碌謀夫孔多末校凝固點平晝騎官攘狄軟轝上肩容易下肩難邵平田賒貸審語順坦谇候踏地貪妒挑揥秃兒涒鄰溫房小谏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