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遺漏;脫落。 宋 範仲淹 《奏乞于散直等處揀有武勇心力人》:“本班人員不得抑遏漏落,當行勘斷。” 清 恽敬 《與宋于廷書》:“今止據此分疏,可無漏落。” 魯迅 《集外集·序言》:“但是,也有漏落的:是因為沒有留存着底子,忘記了。”
“漏落”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òu luò,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如下:
指事物被遺漏、脫落或疏忽未處理,既可描述具體事物的缺失,也可比喻抽象層面的疏漏。
具體含義
抽象含義
文化溯源
該詞與古代用桶運水的場景相關,桶底有漏洞導緻水漏出,引申為“遺漏”的形象化表達。
若需查看更多古籍例證或現代用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漏落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來形容某物遺漏或未注意到的情況。其中,漏字的部首為氵(三點水),落字的部首為艹(艸),它們分别出現在“氵”和“艸”的左側。
根據筆畫的計算,氵部有3畫,艸部有6畫。整個詞彙“漏落”共有9個筆畫。
“漏落”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說文解字》中,出現了類似的寫法,隻不過形狀稍有不同。在繁體漢字中,漏字為「漏」,落字為「落」。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漏字的寫法較為特殊。它由上方的“氵”和下方的“六”組成,表示一種液體(水)流失的情況;而落字則由上方的“艹”和下方的“洛”組成,在古代表示一種植物的形态。
1. 昨天考試的時候,我發現自己漏落了最後一道題。
2. 他匆忙之間漏落了重要文件,導緻整個項目進度受阻。
1. 漏網之魚:指那些逃脫法網或者沒有被發現的犯罪分子。
2. 落榜:指考試或評選落選。
3. 漏水:指管道或容器中出現洩漏。
近義詞:遺漏、忽略、疏忽。
反義詞:注意、留意、關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