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遺漏;脫落。 宋 範仲淹 《奏乞于散直等處揀有武勇心力人》:“本班人員不得抑遏漏落,當行勘斷。” 清 恽敬 《與宋于廷書》:“今止據此分疏,可無漏落。” 魯迅 《集外集·序言》:“但是,也有漏落的:是因為沒有留存着底子,忘記了。”
"漏落"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複合動詞,其詞義演變體現了漢語詞彙的精準性特征。根據權威辭書釋義,該詞包含以下兩個核心義項:
一、物質層面的滲漏滴落 指液體或細小顆粒因容器破損、縫隙等原因持續外流。《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時,引證《漢書·酷吏傳》"漏落禁書"的典故,後延伸指液體滴落現象,如"竹筒漏落清泉水,石縫滲流甘露漿"(《全唐詩補編》)。該用法常見于描寫自然現象或器物滲漏場景。
二、信息層面的遺漏缺失 自唐宋時期開始産生抽象義,《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明确标注其"文字、内容等未被收錄或意外缺失"的釋義。典型用例見于宋代洪邁《容齋隨筆》:"編修典籍時,恐有漏落之處",現代漢語中多用于公文寫作或學術研究場景,如"檔案整理需嚴防信息漏落"。
這兩個義項在《現代漢語詞源考證》中均獲得語源學佐證,體現了漢語詞彙從具象到抽象的自然演變規律。實際使用中需根據語境區分具體所指,避免歧義産生。
“漏落”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òu luò,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如下:
指事物被遺漏、脫落或疏忽未處理,既可描述具體事物的缺失,也可比喻抽象層面的疏漏。
具體含義
抽象含義
文化溯源
該詞與古代用桶運水的場景相關,桶底有漏洞導緻水漏出,引申為“遺漏”的形象化表達。
若需查看更多古籍例證或現代用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百栱谄谀取容鈔賊逮親刀鋒煩複費手鳳尾諾否婦拊節福熹绀園公訴人狗探湯官複原職和俗壞址皇闼監察踐山金搖雞犬桑麻決囚燈困寠梁米禮獻蕄蕄謀惟南半球盤錯盆栽貧羸撲虎兒千總傾遲青篛秦瓊诠才末學驅辭诎膝冗賦生善神鄉什件侍燕世祉手本宿吏啕笑亡辜往教微逆烏蟾烏爨鹹豉先得我心相仿相須為命媟詞心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