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疏疏的意思、疏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疏疏的解釋

亦作“疎疏”。1.猶楚楚。服裝鮮明整齊貌。《韓詩外傳》卷三:“ 子路 盛服以見 孔子 。 孔子 曰:‘ 由 疏疏者何也?’” 許維遹 集釋:“‘疏疏’,讀為‘楚楚’。《詩·曹風·蜉蝣》篇‘衣裳楚楚’; 毛 傳:‘楚楚,鮮明貌。’”

(2).稀疏貌。 唐 賈島 《光州王建使君水亭作》詩:“夕陽庭際眺,槐雨滴疏疏。” 宋 張道洽 《詠梅》:“疏疏籬落娟娟月,寂寂軒窗淡淡風。” 明 張煌言 《夏日過鼓浪嶼飲程璵嘉将軍署中》詩:“入林偏愛晚涼生,灌木疏疏墜月明。” 朱自清 《溫州的蹤迹》:“他到底等什麼來着?舍不得那淡淡的月兒麼?舍不得那疏疏的簾兒麼?”

(3).朦胧貌。 宋 李清照 《浣溪沙》詞:“晚風庭院落梅初,淡雲來往月疎疎。” 明 康海 《中山狼》第三折:“霎時間車塵兒隱隱,馬足兒騰騰,旂影兒疎疎,依舊是清秋遠樹,曠野平蕪。” 劉大白 《記得》詩:“淡淡的月痕,疏疏的花影。”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疏疏”是一個形容詞,主要用來描述事物稀疏、不密集的狀态,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稀疏、不緊密
    指物體之間的間隔較大或分布不密集。例如:“疏疏的蘆葦”形容蘆葦分布零散;“雨疏疏”形容雨點細密但稀疏(如陸遊詩句“江煙淡淡雨疏疏”)。

  2. 服裝整齊鮮明
    古義中可表示衣着鮮明整齊,如《韓詩外傳》記載子路“疏疏者何也”,即形容其盛裝打扮。

  3. 朦胧貌
    在文學語境中,偶爾也用于描述朦胧、隱約的狀态,如暮色中的“疏疏漁舟”。


二、使用場景與引申


三、與其他詞語的對比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文出處,可參考《韓詩外傳》《全唐詩》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疏疏》的意思

《疏疏》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松散、稀疏。它描述的是物體或事物之間間隔較大,分布不密集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疏疏》這個詞的部首是疒(病字旁),共有7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疏疏》這個詞的來源及其确切的發展曆程尚無法考證。它是一個現代漢字,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演變和改良,因此《疏疏》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可能有不同的寫法。然而,對于這個詞我們目前沒有找到關于它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的相關資料。

例句

1. 這片森林的樹木疏疏地生長,陽光能透過縫隙照射到地面。

2. 客廳裡的家具擺放得很疏疏落落,給人一種寬敞的感覺。

組詞

1. 疏導:指引導,促使某種事物通暢進行。

2. 疏忽:指因粗心大意而忽視或遺漏事物。

近義詞

1. 疏松:形容物體之間結構松散、密度較小。

2. 疏離:指人與人之間距離較遠,關系不親密。

反義詞

1. 密集:形容物體之間間隔小,分布緊密。

2. 親密:指人與人之間關系密切,感情深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