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cangue] 古代用于套在囚犯脚或颈的一种枷
加在脚上或颈上的刑具。亦泛指刑具。《庄子·在宥》:“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 成玄英 疏:“桁杨者,械也。夹脚及颈,皆名桁杨。” 明 方孝孺 《郊祀颂》:“霈泽是施,大賚是庸。桁杨不陈,囹圄虚空。”《醒世姻缘传》第九十回:“以致不得不勒限严比,忍用桁杨。”
桁杨是古代中国特有的刑具名称,指代木制的枷锁与脚镣。《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古代套在囚犯脚或颈上的木制刑具",其形制由两块木板组成,中间凿孔固定犯人肢体。
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宥》:"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描述战国时期刑具泛滥的社会现象。《汉书·刑法志》记载汉代"狱用暴苛,桁杨相望"的司法状况,反映其在秦汉司法体系中的普遍应用。
从构字法分析,"桁"原指屋梁横木,引申为横向束缚的刑具;"杨"通"扬",取高举示众之意。据《说文解字注》考证,这种刑具多用楸木、槐木等硬质木材制作,表面刻有罪状文字。唐代杜佑《通典·刑制》记载其标准尺寸为"长五尺,厚三寸",需由专职狱吏佩戴钥匙开启。
在文学创作中,该词常见于描述司法黑暗的语境,如白居易《歌舞》诗"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此辈皆桁杨",通过刑具意象揭露司法腐败。现代汉语中,"桁杨"主要作为历史词汇出现在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中。
“桁杨”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基本含义
指古代用于束缚囚犯脚部或颈部的木制刑具,属于枷锁类工具。其名称由“桁”(横木)和“杨”(竖柱)组合而来,形似船体结构,象征坚固的束缚。
文献出处
部分辞书(如、3)提到“桁杨”出自《诗经·大雅》,比喻人品行高尚如船体般稳固。但此说法与其他权威来源矛盾,可能为误引或另一独立词汇,需谨慎考据。
提示:若需进一步考据,建议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庄子》原文,以刑具释义为主流。
哀摧败草材辩巢夷寸断调察貂尾东壁余光惇睦饿杀风宇妇家感奋告讬鼓箧侯不降戬浇本解纷寄口近傍敬小慎微堪舆狂剧彍骑老诚髝髞领结六将军乱迹庐观美懋密茫茫墨山娘子布朋从瓢杓飘转清羸岐山操欺霜傲雪羣下韶阳沈籁戍夫水市思人树素习苏坐贪名贪贜坏法铜活通幔庑殿鮝鹤小百货晓灵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