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緻疫病的惡氣。《三國志·魏志·文帝紀》“癸卯,月犯心中央大星” 裴松之 注引 晉 王沉 《魏書》:“中軍、征南,攻圍 江陵 ……而賊中癘氣疾病,夾 江 塗地,恐相染污。” 明 宋濂 《瞿員外墓志銘》:“歲丙申, 常熟 兇民來依者數十輩,府君僦舍舘而食之,癘氣發者相枕藉,府君躬視粥藥而時進之,卒賴以生。”《黑籍冤魂》第十三回回目:“觸癘氣鼠瘟流毒,比匪人狴獄遭刑。”
疠氣是中醫理論中一類具有強烈傳染性和緻病性的外感病邪的統稱,其概念與緻病特點可綜合如下:
疠氣又稱“戾氣”“疫毒”“異氣”等,最早由明代醫家吳有性(吳又可)在《溫疫論》中系統提出。它不同于普通六淫(風、寒、暑、濕、燥、火),而是通過特殊病原(類似現代病原微生物)傳播,可引發瘟疫等烈性傳染病。
中醫的疠氣理論與現代傳染病學中的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細菌)高度契合,強調環境變化(如氣候異常、衛生條件差)會助長疠氣滋生。
如需進一步了解疠氣的具體防治方法或古籍原文,可參考《溫疫論》《諸病源候論》等文獻。
疠氣(lìqì)這個詞意思是指傳染性很強的疾病。拆分部首是疒、氣,其中疒是“疒病”的意思,氣是指“病氣”。筆畫上,疠氣總共有9畫。
疠氣一詞源于古代漢語,繁體字為疠氣。在古代,疫病流行時,人們常使用這個詞來描述疫情的嚴重性和傳染性。疠氣通常指代病毒感染所導緻的疾病,如瘧疾、鼠疫等。這些疾病能夠在短時間内迅速傳播,對人類健康和生命造成威脅。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疠氣的字形與現代寫法有所差異。古時寫疠時,上面的一橫畫通常是波浪狀的,下面的兩點則表示氣,整個字形給人一種疾病逼近的感覺。這樣的字形更加形象地表達了疫病的危險性。
以下是一些關于疠氣的例句:
與疠氣相關的一些組詞有:疫苗、疾病、流行病等。
和疠氣近義詞包括:疫疾、病患等。
和疠氣反義詞可能是:健康、康複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