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宋 代重陽節蒸糕上的粉制飾物。亦借指這種蒸糕。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重陽》:“﹝重陽﹞前一二日,各以粉麺烝糕遺送,上插剪彩小旗,摻飣果實……又以粉作獅子蠻王之狀,置于糕上,謂之‘獅蠻’。” 宋 吳自牧 《夢粱錄·九月》:“兼之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麵蒸糕……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塐成獅蠻,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為細末,入麝香糖蜜和之,捏為餅糕小段,或如五色彈兒,皆入韻果糖霜,名之‘獅蠻栗糕’,供襯進酒,以應節序。”
(2).古代武官腰帶鈎上飾有獅子、蠻王的形象,因以指武官腰帶。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二:“輕閃過,捽住獅蠻,恨心不捨。” 元 鄭光祖 《三戰呂布》第一折:“上陣處磕搭的揝住獅蠻,交馬處滴溜撲摔下雕鞍。” 元 紀君祥 《趙氏孤兒》第三折:“按獅蠻拽劄起錦征袍,把龍泉扯離出沙魚鞘。”
(3).指舊時節日賽會扮演的獅子、蠻王。《醒世恒言·獨孤生歸途鬧夢》:“﹝上元佳節﹞自十三至十七,共是五夜,家家門首紥縛燈栅,張掛新奇好燈……獅蠻社火,鼓樂笙簫,通宵達旦。”
“獅蠻”一詞在曆史文獻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重陽節的傳統糕點裝飾 指宋代重陽節蒸糕上的一種粉制飾物,通常以獅子、蠻王(南方民族首領)的形象為造型,後借代這類節日糕點。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期人們會将粉制獅蠻裝飾插在糕點上,并搭配彩旗、果實,成為節慶标志性食物。
武官腰帶的紋飾象征 古代武官腰帶鈎上常飾有獅子(象征勇猛)和蠻王(代表邊疆民族臣服)的圖案,因此“獅蠻”也代指武官腰帶。元代雜劇《趙氏孤兒》中“按獅蠻拽劄起錦征袍”即描述武将整理腰帶準備作戰的場景。
節日民俗表演角色 指傳統節慶活動中扮演獅子、蠻王的表演者,常見于元宵節、重陽節等慶典遊行。明代《醒世恒言》提到“獅蠻社火”表演,說明這類角色常與鼓樂、燈會結合,烘托節日氛圍。
補充說明:該詞現已罕用,多出現在古籍或古典文學研究中。其中“蠻”字在古漢語中既可指南方民族,也含粗野之意,但此處的“獅蠻”并無貶義,主要體現古代文化中的裝飾藝術和權力象征。
《獅蠻》是一個漢語詞彙,形容一個人或一種行為舉止粗魯、野蠻、傲慢的樣子。
《獅蠻》的部首是犭和虍,由于這個詞是繁體字,拆分的筆畫分别是3和6。
《獅蠻》原本是道教用語《太上老君寶印經》中的一個詞彙,後來被人們借用到生活中,用來形容人的行為舉止。
《獅蠻》的繁體字是「獅蠻」。
在古時候,漢字「獅蠻」的寫法可能不同于現在,變化較多,也沒有一個固定的形式。
1. 這個人雖然很聰明,但是經常做出一些獅蠻的舉動,讓他的朋友們很難接受。
2. 他在會議上無禮的态度被批評為獅蠻行為,導緻他失去了許多商業機會。
獅蠻行為、獅蠻舉動、獅蠻态度
粗魯、野蠻、傲慢
溫文爾雅、文明、禮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