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寒夜的更点。 唐 骆宾王 《别李峤得胜字》诗:“寒更承夜永,凉景向秋澄。” 元 王恽 《秋夜》诗:“鐘鼓寒更永,乾坤夜色苍。” 清 陈维崧 《高山流水·即席别吴门诸子偕园次返梁溪并呈伯成先生》词:“枫桥下,几船夜火,一派寒更。”
(2).借指寒夜。 唐 温庭筠 《宿辉公精舍》诗:“拥褐寒更彻,心知觉路通。” 唐 秦韬玉 《长安书怀》诗:“凉风吹雨滴寒更,乡思欺人拨不平。”《敦煌变文集·妙法莲华经讲经文》:“寒更漏永睡稠穋,魂梦将心处处游。”
“寒更”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主要含义:
寒夜的更点
指寒冷夜晚的更鼓声或时间刻度。古代以更鼓报时,每更约两小时,“寒更”常用来描述冬夜漫长的时间流逝。例如:
“寒更承夜永,凉景向秋澄”(唐·骆宾王《别李峤得胜字》),
“钟鼓寒更永,乾坤夜色苍”(元·王恽《秋夜》)。
借指寒夜
直接代指寒冷漫长的夜晚。例如:
“拥褐寒更彻,心知觉路通”(唐·温庭筠《宿辉公精舍》),
“凉风吹雨滴寒更,乡思欺人拨不平”(唐·秦韬玉《长安书怀》)。
在部分语境中,“寒更”被引申为“寒夜中坚持学习或工作”,强调勤奋刻苦的精神。例如:
“寒更一词源自佛教,原指僧人在寒冷的冬夜里诵经,后逐渐指代夜晚读书学习”。
这一含义多见于现代词典的释义,可能与古典文献中的用法结合后衍生。
“短篱残菊一枝黄……寒更每自长”(宋·吕本中《南歌子》)。
如需更全面的例句或考证,可参考《汉典》《敦煌变文集》等文献。
寒更是指夜晚最寒冷的时候,也可以指凌晨时分。
寒(部首:宀,笔画:5)+ 更(部首:曰,笔画:7)
寒更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用来形容夜晚最寒冷的时刻。
寒更的繁体字为寒羹。
在古代,寒更的汉字写法为寒歲。寒字部分常用寒山等。
1. 夜深人静,寒更时分,整个城市陷入了沉寂。
2. 冬天的深夜,我走出房间,感受着寒更的冷意。
寒夜、更替、更衣室
深更、寒冷之时
暖和、昼间、白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