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寒夜的更点。 唐 骆宾王 《别李峤得胜字》诗:“寒更承夜永,凉景向秋澄。” 元 王恽 《秋夜》诗:“鐘鼓寒更永,乾坤夜色苍。” 清 陈维崧 《高山流水·即席别吴门诸子偕园次返梁溪并呈伯成先生》词:“枫桥下,几船夜火,一派寒更。”
(2).借指寒夜。 唐 温庭筠 《宿辉公精舍》诗:“拥褐寒更彻,心知觉路通。” 唐 秦韬玉 《长安书怀》诗:“凉风吹雨滴寒更,乡思欺人拨不平。”《敦煌变文集·妙法莲华经讲经文》:“寒更漏永睡稠穋,魂梦将心处处游。”
寒更,汉语复合词,由“寒”与“更”两字组成,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阐释:
一、基本释义
“寒”本义指寒冷,《说文解字》释为“冻也”,后引申为贫寒、凄凉等义。“更”原指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后借代夜晚时间。《玉篇》载:“更,历也,代也。”二者组合后,“寒更”多指寒冷的长夜,或特指深夜时分的更鼓声,常用于古典诗词中渲染孤寂氛围。
二、词源与文学应用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作,如王勃《寒夜怀友杂体》中“北山烟雾始茫茫,南津霜月正苍苍。秋深客思纷无已,复值征鸿中夜起。复值征鸿中夜起,谁知独夜愁肠断。泣尽寒更杨柳曲,姑苏台上月轮低。”。宋代周邦彦《浪淘沙慢》亦用“寒更谯门乱叶”描写秋夜萧瑟之景,体现时间流逝与心境苍凉的双重意象。
三、近义词辨析
与“寒更”意境相近的词汇包括“寒夜”“冷宵”,但“寒更”更强调时间刻度与感官体验的结合。清代《佩文韵府》将其归入“冬时部”,突显寒冷与深夜并存的场景特征。
四、权威引用实例
现代语言学研究中,王力《古代汉语》将其列为“时间气候类复合词”,指出其兼具环境描写与情感隐喻功能。周汝昌在《诗词赏会》中分析李商隐诗作时,特别注解“寒更”为“中国古代时间感知与生命意识的典型载体”。
“寒更”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主要含义:
寒夜的更点
指寒冷夜晚的更鼓声或时间刻度。古代以更鼓报时,每更约两小时,“寒更”常用来描述冬夜漫长的时间流逝。例如:
“寒更承夜永,凉景向秋澄”(唐·骆宾王《别李峤得胜字》),
“钟鼓寒更永,乾坤夜色苍”(元·王恽《秋夜》)。
借指寒夜
直接代指寒冷漫长的夜晚。例如:
“拥褐寒更彻,心知觉路通”(唐·温庭筠《宿辉公精舍》),
“凉风吹雨滴寒更,乡思欺人拨不平”(唐·秦韬玉《长安书怀》)。
在部分语境中,“寒更”被引申为“寒夜中坚持学习或工作”,强调勤奋刻苦的精神。例如:
“寒更一词源自佛教,原指僧人在寒冷的冬夜里诵经,后逐渐指代夜晚读书学习”。
这一含义多见于现代词典的释义,可能与古典文献中的用法结合后衍生。
“短篱残菊一枝黄……寒更每自长”(宋·吕本中《南歌子》)。
如需更全面的例句或考证,可参考《汉典》《敦煌变文集》等文献。
拔度不吃不姜不揪不采仓史彫年对撞机惰偷二郗反櫂风幕纲佐宫臣光铓故事片寒漏还俗花青素华文火焰山碱瘠娇贵教招记怜霁泽诀厉克制劳考偭规迷智拿得起南亚扭扭捏捏娉纳浅机潜使窃桃轻气青琐郎寝瘵秋蛩曲棍球鋭居润浃辱身败名三条烛瑟调琴弄身分证十二辰堆霜井述说天九天台女歪诗卫藏晤商梧桐下游鞋底系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