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指以藥物炒熱敷患處,散寒止痛。引申為改正。 唐 柳宗元 《報崔黯秀才書》:“凡人好辭工書者,皆病癖也。吾不幸蚤得二病。學道以來,日思砭鍼攻熨。”
“攻熨”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以從字面及引申角度進行解析:
“攻熨”本為醫學術語,後經文學化引申為自我修正的象征,體現了漢語詞彙從具體到抽象的意義演變。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報崔黯秀才書》原文或中醫典籍。
《攻熨》(gōng yù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攵”和“熨”兩個部首組成。
“攵”是一個獨立的部首,表示“攻擊”的意思。
“熨”是一個獨立的部首,表示“熨燙”的意思。
《攻熨》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熨燙傳統。在古代,人們使用火炭和烙鐵來燙衣物的皺褶,使其變得光潔平整。這個過程被稱為“攻熨”,後來演變為對物體進行打理、整理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攻熨”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可能有一些略微的差異。然而,對于“攻熨”這個詞來說,并沒有明顯的古漢字變體。
以下是關于“攻熨”的例句:
1. 她花了一個小時來攻熨她的禮服,使其看起來完美無瑕。
2. 在綢緞上攻熨花紋,讓它們看起來更加美觀。
3. 這個專業的熨燙師傅會用各種技巧來攻熨衣物,讓它們煥然一新。
“攻熨”可以與一些動詞和名詞組成複合詞,如“攻熨衣物”、“攻熨織物”等。
與“攻熨”意義相似的詞語包括“熨燙”、“燙平”等。而與其相反的詞語則有“起皺”、“皺巴巴”等。
總之,“攻熨”是一個描述對物體進行整理、燙平的詞語,在古代熨燙傳統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