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見識高遠。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十:“聖人高見遠識,固不可以小智測度也。”《三國演義》第四八回:“ 元直 如此高見遠識,諒此有何難哉!”亦作“ 高識遠見 ”。 宋 王楙 《野客叢書·王珪母妻識見》:“其高識遠見,甚非常人所能及者。” 元 尚仲賢 《氣英布》第二折:“況他元是 鄱陽 大盜出身,無甚麼高識遠見。”
“高見遠識”是一個中文成語,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見解高明、眼光遠大,具有卓越的見識和洞察力,能預見事物本質或未來趨勢。常用于形容學識深厚、思維超群的人,例如《三國演義》中徐庶(元直)因謀略深遠而被贊“高見遠識”。
二、成語結構與出處
三、使用場景與例句
四、近義與反義詞
五、補充說明
該成語強調超越常人的認知層次,既可用于正式場合表達敬意,也可在文學作品中增強人物形象的深度。
《高見遠識》是指一個人或者一個團體在觀察問題、分析情況、判斷事物時具備獨到的見解和長遠的遠見。這個詞常常用來形容那些具有深思熟慮、富有洞察力和前瞻性的人或團體。
《高見遠識》的拆分部首是 “高”、“見”以及“言”。其中,“高”是由三筆組成,部首為“高”的字個數為六百八十九個;“見”的部首為“見”,字個數為一百三十四個;“言”的部首為“言”,字個數為一百二十八個。
《高見遠識》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經典《論語》。其中有一句話是:“見其可行也,已見其難行也;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表達了儒家思想家對于有遠見和高洞見的人的認可和推崇,後來逐漸演變成了現代用語中的“高見遠識”。
《高見遠識》的繁體字為《高見遠識》。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高見遠識》的古代漢字寫法為“高見遠識”。
他的觀點常常超乎尋常,顯示出了他的《高見遠識》。
組詞:高度、高貴、高尚、見解、見識、遠見、長遠。
近義詞:明智、洞察力、洞悉、清醒、聰慧。
反義詞:短視、淺見、無知、愚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