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badly battered;get left;in a dilemma;like a drowned mouse;in sore straits] 狼狽:又作“狼貝”、“狼跋”。形容疲憊、窘迫的樣子。《三國志·馬超傳》:“ [梁寬], [趙衢]閉 冀城門, 超不得入,進退狼狽。”現多形容處境困難,窘迫的樣子
那提調狼狽不堪…被欽差拍着桌子,狗血噴頭的一頓大罵。——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1).形容處境非常困難、窘迫。 宋 朱熹 《與政府劄子》:“近於三月六日視事之際,風痰大作,頭目旋暈,幾欲僵仆,今已累日,精神愈見昏慢,委是狼狽不堪。” 徐遲 《黃山記》:“他們隻到了 半山寺 ,狼狽不堪,臨峰翹望,敗興而歸。”
(2).形容非常破敗。 阿英 《流離·四月三十日》:“先到廟内休息,屋宇狼狽不堪。”
“狼狽不堪”是漢語成語,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其詳細解釋如下:
拼音:láng bèi bù kān
釋義:形容處境困頓、窘迫到難以忍受的程度,多指因突發事件或困境導緻身心疲憊、舉止失措的狀态。
最早見于《三國志·蜀志·馬超傳》:
“寬、衢閉冀城門,超不得入。進退狼狽,乃奔漢中依張魯。”
此處描述馬超被拒入城後進退兩難的窘迫場景,成為成語來源。
成語結構為“狼狽”(傳說中兩種行動不便的獸類)與“不堪”(無法忍受)結合,通過比喻強化窘迫意象。
狼狽不堪是一個常見的成語,意思是形容人或事物非常難看、不堪入目的樣子,也可以形容一個人在困境中表現得很無助,很慌張。
拆分部首和筆畫:狼(犬+良),具有11畫;狽(犬+貝),具有10畫;不(一+丿),具有4畫;堪(土+甚),具有12畫。
來源:《左傳·隱公元年》:“非吾相也,射狼狽于梁上。”意思是“不是我親自射殺,而是射得狼狽逃竄,扒在梁上”。後來,狼狽不堪成為表述狼逃竄到最後就隻能狼狽不堪的形象。
繁體:狼狽不堪
古時候漢字寫法:狼狊不堪
例句:他在考試中糊裡糊塗地答題,結果狼狽不堪。
組詞:狼狽、一狼狽、狼狽萬狀
近義詞:狼狽窘迫、狼狽不安
反義詞:從容自若、泰然自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