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isit and thank relatives and friends for their presence at funeral] 舊俗,孝子到吊唁的親友家行禮緻謝,特指服滿後拜訪吊唁的親友,表示感謝
舊俗指孝子家中人向吊唁者行禮。亦指喪服滿後去拜謝曾來吊唁的親友。《二刻拍案驚奇》卷七:“到了一個馬頭上, 董孺人 整備着一席酒,以謝孝為名,單請着 呂使君 。” 清 翟灏 《通俗編·儀節》:“《讀禮通考》:‘後世有謝孝之禮,多謂輓近之陋習,不知古《士喪禮》篇拜君命及衆賓,已先有然。’注:‘謂尊者加惠,必往拜謝。’則是所謝者,專指曾來賵賻之人,非盡弔客而徧謝之也。” 清 顧張思 《土風錄》卷二:“親死至七七,縗絰出,徧謝戚友,曰謝孝。”
“謝孝”是傳統喪葬習俗中的一種禮節,主要指喪家在親人去世後,對前來吊唁或幫忙的親友表示感謝的儀式。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謝孝”由“謝”(感謝)和“孝”(孝順)組成,字面意為“因孝道而緻謝”。其核心是孝子(女)通過特定禮儀,向在喪事中給予幫助或慰問的親友表達感激之情。這一習俗體現了對逝者的尊重,也反映了傳統社會對人際關系的重視。
該習俗可追溯至古代喪禮。據《二刻拍案驚奇》記載,明代已有“以謝孝為名”設宴緻謝的記載(如董孺人設酒席謝客)。清代《通俗編·儀節》也提到“謝孝”與古禮中“拜謝尊者加惠”的關聯。
如今,“謝孝”在部分農村地區仍保留,但城市中逐漸簡化。其本質是通過禮儀維護社會關系,同時幫助家屬完成從喪親到回歸日常生活的過渡。
提示:如需了解具體地區習俗差異或古籍原文案例,可參考(搜狗百科)、(今日頭條)等來源。
謝孝是一個中國漢字,由“謝”和“孝”兩個部分組成。樂府詩《孔雀東南飛》中有“德音謝孝”一句,意為感謝孝順。
謝孝的部首是“讠”和“子”。其中,“讠”是一個獨立的部首,表示與語言有關的意義;“子”是另一個獨立的部首,表示兒子。
謝孝共有11畫。其中,“謝”部分有7畫,“孝”部分有4畫。
謝孝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強調孝道,即對父母的孝敬和敬重。
在繁體字中,謝孝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略有不同。謝字古時候的寫法為“謝”,字形稍有變化。而孝字的古時寫法為“孝”。
他非常明理,時常表示謝孝之心。
謝心、孝順、感謝、孝道、謝意、孝子
感謝、敬愛
不孝、忘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