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imitate others slavishly and thus lose one's individuality] 比喻一味模仿别人,非但沒有學到别人的長處,反倒失去了自身的特色
論文要得文中天,邯鄲學步終不然。——宋· 姜夔《送項平甫倅池陽》
(2) 也作“學步邯鄲”
《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 壽陵 餘子之學行於 邯鄲 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郭象 注:“以此效彼,兩失之。” 成玄英 疏:“ 壽陵 , 燕 之邑。 邯鄲 , 趙 之都。弱齡未壯,謂之餘子。 趙 都之地,其俗能行,故 燕國 少年遠來學步。既乖本性,未得 趙國 之能;捨己效人,更失 壽陵 之故。”《漢書·叙傳上》:“昔有學步於 邯鄲 者,曾未得其髣髴,又復失其故步,遂匍匐而歸耳。”後因用“邯鄲學步”比喻模仿不成,反把自己原有的長處失去了。 宋 姜夔 《送項平甫倅池陽》詩:“論文要得文中天, 邯鄲 學步終不然。” 明 王鏊 《震澤長語·文章》:“為文必師古,使人讀之不知所師,善師古者也……若拘拘規傚,如 邯鄲 之學步,裡人之效顰,則陋矣。”《歧路燈》第一○一回:“‘什麼古迹?’ 婁樸 道:‘學步橋。’ 盛希瑗 道:‘是 邯鄲 學步,失其故步麼?’”
“邯鄲學步”是一個源自《莊子·秋水》的成語,比喻盲目模仿他人,不僅未能學到精髓,反而喪失自身原有的能力或特色。以下是詳細解析:
成語釋義
字面指戰國時期燕國少年到趙國邯鄲學習當地人優雅的走路姿勢,結果未能掌握新技能,反而忘記原本的走路方式,最終爬行而歸。現多用于批評機械模仿、失去自我的行為。
出處與典故
出自《莊子·秋水》中“壽陵餘子之學行于邯鄲”的寓言。故事強調盲目效仿的危害性,提醒人們學習需結合自身特點,避免生搬硬套。
寓意與啟示
用法與示例
擴展思考
與“亦步亦趨”不同,“邯鄲學步”更強調模仿失敗後失去原有能力的後果。現代語境中,該成語常用于教育、文化創新等領域,警示機械照搬的危害。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原始文本或曆史演變,可參考《莊子·秋水》及相關古籍。
「邯鄲學步」是指模仿邯鄲人學着邯鄲步行走,形容人們盲目、無知地學習某種行為或言論的現象。這個詞常用來形容不明真相、盲從跟風的行為。
拆分部首:邯(亻人)鄲(阜邑)學(子孑)步(止)。
筆畫:邯(7畫),鄲(10畫),學(8畫),步(7畫)。
來源:「邯鄲學步」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元代韓淲的兒歌《邯鄲人教子歌》,用來形容孩子學走路的行為。後來,這個詞用于比喻人們盲目模仿他人的行為。
繁體:邯鄲學步。
古時候漢字寫法:邯(田方丶三),鄲(戈丶、青三),學(子習),步(止八)。
例句:他們完全是邯鄲學步,沒有任何獨立的思考。
組詞:邯鄲、學習、模仿、盲目、行為。
近義詞:盲從、追隨、模仿。
反義詞:獨立、創新、自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