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尫懦”。懦弱。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二十:“ 韋巽 ,太尉 昭度 之子也,尫懦蒙鈍,率由婢嫗。”
“尪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拼音與釋義
拼音為wāng nuò(注音:ㄨㄤ ㄋㄨㄛˋ),意為“懦弱”,形容人性格軟弱、缺乏決斷力。
古籍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孫光憲的《北夢瑣言》卷二十:“韋巽,太尉昭度之子也,尫懦蒙鈍,率由婢嫗。”此處描述韋巽性格怯懦愚鈍,行為受仆婦支配。
近義詞與相關詞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或古典文獻中,現代漢語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對曆史人物性格的評述或文學描寫。
字形與異體
“尪懦”亦寫作“尫懦”,兩者為異體字關系,含義相同。
“尪懦”是一個中文詞彙,形容一個人軟弱無能、缺乏勇氣和堅定的意志。該詞的拆分部首為“尣”和“懦”,總計有14個筆畫。下面将會詳細介紹該詞的來源、繁體字寫法、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彙。
“尪懦”這個詞源于中國方言,具體起源目前尚無确切記載。它的中文讀音為wāng nuò,是一個帶有貶義的形容詞,用來形容一個人膽小、軟弱和缺乏勇氣。
在繁體中文中,“尪懦”被寫作“尢懦”。其中,“尢”是由一個“尣”字加一個聲旁組成,該字被用來形容一個人行動不便、跛腳或殘障的樣子。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将“尪懦”表示為“尢惰”。其中,“惰”意味着懶惰,暗指一個人缺乏鬥志、對事不積極、懶散無為。
1. 他總是逃避困難和責任,被視為一個尪懦之人。
2. 面對挑戰,他毫不猶豫地展現出了他遠非尪懦的一面。
1. 組詞:尪懦病(指肌肉松軟無力、缺乏韌勁的疾病)。
2. 近義詞:膽小、懦弱。
3. 反義詞:勇敢、堅強。
以上就是關于“尪懦”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彙的詳細介紹。希望能夠幫助你更好地了解這個詞彙的含義和用法。【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