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unar calendar] 陰曆。一種曆法,其曆月的長短依據天象而定,平均值大緻等于朔望月,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
即陰曆。曆法的一種。曆月的長短依據天象而定,平均值大緻等于朔塑月。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曆年的長短隻是曆月的整倍數,和回歸年無關。通常說的“陰曆”指我國舊時通用的曆法,即農曆。 瞿秋白 《餓鄉紀程》十四:“那時是一九二一年一月二十五日晚十一時光景,太陰曆的庚申年十二月十七。”
太陰曆,又稱陰曆或月亮曆,是以月球繞地球運行的周期(朔望月)作為基礎制定的曆法系統。其核心特征在于月份的安排嚴格遵循月相盈虧的變化規律。
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與曆法原理
太陰曆将兩次相同月相(如連續兩次新月或滿月)之間的平均時間間隔,即一個“朔望月”(約為29.53天),定為一個月。為了協調朔望月的小數部分與整數日的矛盾,太陰曆的月份分為大月(30天)和小月(29天)。一年通常包含12個月,總天數約為354或355天。這與基于地球繞太陽公轉周期的太陽年(約365.2422天)存在約11天的差值。
與太陽曆的區别
太陰曆與太陽曆(陽曆)的主要區别在于其确定年月長度的天文依據不同。太陽曆以地球繞太陽的公轉周期(回歸年)為依據,其月份劃分與月相無關,年長更接近實際的季節周期。而太陰曆的年長比回歸年短約11天,導緻其月份和日期無法固定對應特定的季節,季節在曆法中年複一年地向前推移。
文化應用與别稱
在中國,純粹的太陰曆并未被長期單獨用作民用曆法。曆史上長期使用的傳統曆法(俗稱農曆、舊曆)實際上是一種“陰陽合曆”。它雖然月份的安排依據月相(屬于陰曆成分),但通過設置閏月的方法(“十九年七閏”規則)來調整曆年長度,使其平均值接近回歸年,從而兼顧了月份與季節的對應關系(屬于陽曆成分)。因此,嚴格來說,“農曆”是陰陽合曆,而非純粹的太陰曆。但在日常語境中,“陰曆”常被用作農曆的别稱,導緻概念上存在一定混用。純粹的太陰曆則主要用于伊斯蘭教曆(希吉來曆)等宗教曆法中。
權威參考來源:
太陰曆是曆法的一種,又稱陰曆或純陰曆,其核心是以月相變化周期(即朔望月)為基礎制定月份。以下是詳細解釋:
太陰曆以月球繞地球運行的周期為依據,每個曆月的長度與朔望月(約29.53天)接近。一個月相周期被劃分為一個月份,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通常為12個月,共354天左右。
常被誤稱為“陰曆”的中國農曆實際是陰陽合曆:
太陰曆是純以月相為基準的曆法,適合觀測月相周期但無法反映季節變化。現代廣泛使用的農曆(陰陽合曆)則融合了太陰曆與太陽曆,兼顧月相與節氣需求。
班茅暴亡北聲邊符不媿下學殘編裂簡攙越褚先生錯谔大才榱盤大手筆打團斷科頓挫恩潤二謝發言盈庭高光狗蠅梅卦象含睇寒蒲黃虀蔣蔣疆塞雞禍金刻糾纆寄顔無所絹光捐赀聚夥苦差事雷騰離世絕俗魯連子賣文名心南海潘虹品節淺中器韻屈行屈曳日君容氣商霖世祖松漿素弦逃移特除拜停積外服晚年委署窩囊廢五郊五柞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