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柳跖的意思、柳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柳跖的解釋

相傳 春秋 末人,名 跖 ,居 柳下 (今屬 山東省 ),因稱 柳下跖 。 柳跖 為其省稱。曾被稱為 盜跖 。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盜戶》:“此可以繼 柳跖 之告 夷 齊 矣。”或謂 柳跖 為 柳下惠 之弟。參閱《莊子·盜跖》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柳跖"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典故詞。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該詞原指春秋時期著名盜賊"盜跖",因其與賢人柳下惠同出于魯國展氏家族,故後世常将二人并稱,形成"柳跖"這一複合稱謂,用以代指奸惡之徒。

詞義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1. 本源考據:盜跖本名展跖,最早見于《莊子·盜跖》篇,記載其為"從卒九千人,橫行天下"的大盜。因柳下惠(展禽)被封于柳下,二人同宗異德,形成強烈道德對比。
  2. 語義演變:漢代《淮南子》始用"柳跖"代指暴虐之徒,唐代李善注《文選》時明确将"柳"與"跖"組合為固定詞項,成為漢語中"賢奸對照"的典型範式。
  3. 文學意象:明清小說如《水浒傳》常用該詞構建人物道德光譜,如金聖歎評本第七回即以"柳跖"喻指梁山好漢中的草莽形象,反映其文化符號的深層傳播。

現代漢語中,"柳跖"主要保留在成語"柳跖顔淵"中,出自《千字文》"具膳餐飯,適口充腸。飽饫烹宰,饑厭糟糠",通過飲食差異隱喻道德分野,該用法在《辭海》典故條目中有明确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文獻記載,“柳跖”是曆史或傳說中的人物,其解釋主要包含以下信息:

基本釋義
柳跖是春秋末期人物,本名跖,因居柳下(今山東省境内)而被稱作“柳下跖”,省稱為“柳跖”。他被後世稱為“盜跖”,可能與“盜”相關的傳說或評價有關。

文獻例證
清代蒲松齡在《聊齋志異·盜戶》中提及:“此可以繼柳跖之告夷齊矣。”此處借柳跖之名諷刺社會現象,側面反映其作為“盜”的象征意義。

曆史争議
關于柳跖的身份存在兩種說法:

  1. 主流觀點認為他是獨立人物,事迹見于《莊子·盜跖》篇,莊子借其名批判儒家禮教。
  2. 另一說法稱其為柳下惠(春秋賢士)之弟,但此說缺乏明确史料佐證,可能為後世附會。

備注
“柳跖”更多作為文學或哲學中的符號出現,實際曆史記載較少,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其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摽顯比肩齊聲不息嚫珠沖平夷易棰楚春官試大羹玄酒的然颠首二舌崿嶂礬山水桂餌國祯荷橐持籌澒蒙後置觳束翦刀草交交牙牙謹身節用金張九鼎魚舉鼎絕脰科刑款宴醂柿斂約料兒罹咎流浪兒亂作一團賣廳角民主摩尼撚土為香粘滞弄孫被發文身破罷錢清旗鼓相望清熟乳臭未乾三杯和萬事射覆聲樂涉人瘦怯怯稅契束制四川盆地髓餅塌坊髫秀痛心傷臆頭號縣正堂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