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ense]∶動詞中一種形式區别,表示過去、現在或将來,或它所指示的動作或狀态的持續時間
過去時态
(2) [temporal] [語法]∶表示時間的差别的
時态變化
(1).世情,世俗。 唐 杜荀鶴 《晚春寄同年張曙先輩》詩:“莫将時态破天真,祗合高歌醉過春。” 明 姚汝循 《郡齋詠懷》:“安能逐時态,坐取索餐尤。” 清 唐孫華 《早秋雜興次江位初韻》之三:“蠅如時态猶争熱,蛩異人情但逐涼。”
(2).時人的意态。 宋 黃庭堅 《一落索》詞:“一番時态一番新,到得意,皆歡慕。”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四:“今之作者,譬諸宮女,雖善學古粧,亦不免微有時态。”
在漢語詞典及語言學視角下,“時态”是一個複合概念,通常指動詞所表示的動作或狀态發生的時間及其進行方式(即“時”與“态”的結合)。以下從漢語特性出發進行分項說明:
“時” (Tense)
指動作發生的時間範疇,漢語主要通過時間副詞(如“曾經”“正在”“将要”)或語境體現,而非動詞本身的形态變化。例如:
“态” (Aspect)
描述動作的進程狀态,漢語常用助詞“着”“了”“過”等标記:
漢語缺乏印歐語系的動詞變位系統,其時間表達依賴以下手段:
例證:“他跳起來” (起始态) | “說下去” (繼續态)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定義“時态”為“動詞的一種形式,表示動作發生的時間和進行的狀态”,強調漢語以分析性手段表達時間關系。
(注:因未檢索到可驗證的線上詞典資源,此處釋義依據紙質版權威辭書,暫不提供鍊接)
語言學理論支持
呂叔湘在《中國文法要略》中指出,漢語的時間觀念“寄于時序詞與助動字”,印證漢語時态的非屈折特性。
特征 | 漢語 | 英語 |
---|---|---|
時間标記 | 副詞/助詞 | 動詞變位 (e.g., -ed/-s) |
完成态表達 | “了” + 語境 | have + 過去分詞 |
進行态表達 | “在”或“着” | be + -ing |
漢語的“時态”本質是時間範疇與動作狀态的組合表達,其實現方式具有鮮明的分析語特征,依賴虛詞與語境而非形态變化。這一解釋符合漢語本體規律,并得到權威工具書及語言學研究的支撐。
時态(Tense)是語法學中的核心概念,用于通過動詞形式的變化來表達動作或狀态發生的時間及其進行狀态。以下是詳細的解釋:
時态包含兩個維度:
例如,英語中“現在完成時”既表示動作與現在相關(時間),又強調已完成(體态)。
以英語為例,主要時态類型包括:
簡單時态
表示一般性動作:
進行時态
強調動作的持續性:
完成時态
強調動作的結果或影響:
完成進行時态
結合完成與進行的雙重意義:
如需進一步學習,可參考語法教材或線上課程系統梳理。
暗糾阿吳拔不出腿敗奔北堂書鈔編緝不怡唱片承受啜誘黨報丹史刀切吊襪帶遏惡方社法無可貸風裳分支高闬關左禾倈畫案忽杪裌布降下蛟魚惎悔九衢聚衆滋事看頭诳罔流妓拍撫抛撇憑中浦漊鋪面房鉛部千古不朽敲更起端祇苑腃急染鼋賞擊慎惜壽安宋玉速凍鎖士談噱澹台鐵番竿銅雀硯土蛆武舉人枭悖蟹螺惜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