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海中水泡。《楞嚴經》卷六:“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佛教用水泡比喻生命的空幻。後以“海漚”比喻事物起滅無常。 唐 司空圖 《二十四詩品·含蓄》:“悠悠空塵,忽忽海漚,淺深聚散,萬取一收。”
“海漚”是一個具有佛教哲學意蘊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本義與出處
原指海中水泡,出自《楞嚴經》卷六:“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此處以水泡的短暫易逝,比喻世間萬物的虛幻本質。
佛教哲學象征
佛教借此意象表達“生命空幻”與“無常觀”,強調一切現象如水中泡沫般轉瞬即逝,暗含對執着于物質世界的警示。
文學化表達
唐代司空圖在《二十四詩品·含蓄》中寫道:“悠悠空塵,忽忽海漚,淺深聚散,萬取一收”,将“海漚”融入詩歌理論,形容藝術創作需從紛繁現象中提煉本質,體現聚散無常的意境。
該詞通過自然現象與哲理的結合,成為漢語中承載佛教思想與美學觀念的特殊文化符號。
海漚(hǎi mò)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海洋的浩瀚和深邃。它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分别是海部和漚部。
海由“氵”部和“亥”部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氵,總共有9畫;漚由“氵”部和“它”部組成,拆分部首是氵,總共有8畫。
海漚起源于古代漢字,它的繁體形式是「海」和「湫」。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康熙字典》是中國曆史上最早、最全面的字典之一,它收錄了大量的古代漢字寫法。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海漚在古代的寫法仍然是「海漚」,并沒有變化。
1. 海漚無垠,浩渺無邊。
2. 站在海漚之畔,我感受到了無盡的甯靜。
海濤(hǎi tāo):海水波濤激蕩。
漚田(ōu tián):農民利用水泡泥土使之變肥沃。
海洋(hǎi yáng):廣袤的海洋。
海洋、大海、海域
陸地、内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