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錯誤的說法。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濟水一》:“ 郭緣生 《述征記》曰:‘ 濟水 河内 溫縣 注于 河 ,蓋沿歷之實證,非為謬説也。’” 宋 蘇轼 《次韻答舒教授觀餘所藏墨》:“我生百事不掛眼,時人謬説雲工此。” 清 陳天華 《猛回頭》:“列位啊!那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謬説,真正害人得很。”
“謬説”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miù shuō,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錯誤的言論或觀點,常用于批評或否定不合理的說法。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尤其在批評錯誤思想或學術讨論中,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情感色彩(如嚴厲批判或委婉否定)。
《謬説》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謬(miu)和説(shuo),它起源于古代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指的是錯誤的說法或觀點。
《謬説》的第一個字“謬”由讠部和缪部組成,讠部是指與言語相關的事物,缪部則代表了該字的發音。在《康熙字典》中,它的總筆畫數是10畫。《謬説》的第二個字“説”則包含言部和學部,言部表示與語言有關的意思,學部表示該字的發音。它的總筆畫數為14畫。
《謬説》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一書中,莊子是古代中國哲學家,他在這本著作中使用這個詞來表示錯誤的言論或觀點。後來,這個詞逐漸被用于日常生活中,指代說謊、謬誤或不實的言辭。
《謬説》的繁體字為《謬説》,即在字形上稍有變化,但含義和拼音發音均相同。
在古代漢語中,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古時的《謬説》的第一個字以“十”字的形态表示,而第二個字則以“言”字+“言”的形态來表示。
這個謠言完全是胡說八道,根本就沒有任何根據。
他的觀點實在太錯誤了,完全是謬説一番。
謬論、謬誤、謬見、謬說
虛妄、胡言亂語、蠱惑衆生
真實、正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