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蝤蛴的意思、蝤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蝤蛴的解釋

(1) [lonicorn's larva] 天牛的幼蟲。天牛科。黃白色,身長足短,呈圓筒形。蛀食樹木枝幹,是森林、桑樹和果樹的主要害蟲。借以比喻婦女脖頸之美

(2) 又如:蝤蚓(蝤蛴與蚯蚓);蝤蛴項,蝤蛴頸(即蝤蛴領);蝤蛴領(比喻女子潔白豐潤的頸項)

詳細解釋

蠍蟲。天牛的幼蟲。色白身長。多比喻美女之頸。《詩·衛風·碩人》:“領如蝤蠐。” 毛 傳:“蝤蠐,蠍蟲也。”《埤雅·釋蟲》:“蓋蝤蠐之體有豐潔且白者,故《詩》以況 莊姜 之領,《七辯》曰:‘蝤蠐之領阿那宜顧’是也。” 清 孫枝蔚 《貞女詩》:“芙蓉為女顔,蝤蠐為女領。不如古松栢,為女性所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蝤蛴(qiú qí)是漢語中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專有名詞,最初指天牛的幼蟲。其形體特征為乳白色、圓柱狀,常見于樹木枝幹内。《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木中蛀蟲”,特指天牛科昆蟲的幼體。在文化語境中,該詞因《詩經·衛風·碩人》中“領如蝤蛴”的經典比喻而衍生出特殊的美學意象,用以形容女子白皙修長的脖頸,《爾雅·釋蟲》也明确記載了這種昆蟲的生物學特征。

從語義演變角度看,蝤蛴經曆了從單純指代昆蟲到承載文化象征的轉變。漢代學者鄭玄在《毛詩箋注》中強調,這種比喻源于幼蟲“色白而長”的形态特征與人體美的通感聯想。現代《辭海》除收錄生物學釋義外,仍保留其作為文學修辭手法的解釋維度。在當代語言使用中,該詞主要出現于古典文學研究、書畫鑒賞等專業領域,日常口語已鮮少使用。

網絡擴展解釋

“蝤蛴”(qiú qí)是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綜合解析:

  1. 本義
    蝤蛴指天牛的幼蟲,體呈黃白色圓筒形,足短身長,是蛀食樹木的害蟲,常見于森林、桑樹及果樹中。

  2. 文學比喻
    因幼蟲色白修長的特征,古人将其引申為對女性脖頸的贊美。如《詩經·衛風·碩人》中“領如蝤蛴”,形容女子頸部白皙豐潤、線條優美,成為經典審美意象。

  3. 藥用價值
    蝤蛴亦可入藥,中醫認為其性平味辛,有通經絡、化瘀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療痛經、跌打損傷等症。但需注意:孕婦忌服,無瘀血者慎用。

擴展知識
該詞體現了漢語“以物喻美”的獨特表達,将自然事物與人體美感結合,常見于古典詩詞中。現代使用多保留文學比喻義,而本義和藥用義則相對專業化。

别人正在浏覽...

筆杆藏傳佛教燦亮侈博出入證蹉踏打杠子掂掇斷手續玉獨秀發腳颿颿忿争附遞跟勁弓箭手鈎巨光車駿馬癸水耗匮峘嶽護軍胡伶火炭箭旗薦席見小擊刺警邏擊搒級任居民點俊嬌苦苦孜孜掠過兩司量議連具枷靈麻六一賣缺木栅粘度年少佞宋主人皮破肉爛迫阸譜寫器備請訴取擇射宮說明文俗言塘坳跳還恫鳏畏龍我武惟揚詳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