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帝皇頒發的曆法。 明 吾丘瑞 《運甓記·藩府賀正》:“鳳曆頒春,龍躔啟正。” 明 倪元璐 《皇極門頒曆作》詩:“甲曆龍躔改,寅賓象魏懸。”
“龍躔”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帝王頒布的曆法,其中“龍”象征皇權(如“真龍天子”),“躔”原指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迹,合稱代指與皇權相關的天文曆法制度。
明代戲曲《運甓記·藩府賀正》中記載:“鳳曆頒春,龍躔啟正”,此處“龍躔”與“鳳曆”對仗,均指官方曆法。
部分現代資料(如某些網絡詞典)可能誤将其解釋為“形容人才出衆”,此說法缺乏古籍依據,或為混淆其他成語(如“龍章鳳姿”)導緻的訛傳。
古代曆法具有政治象征意義,帝王通過頒布曆法彰顯“受命于天”的權威,因此“龍躔”一詞隱含皇權與天象結合的文化内涵。
建議在古籍或專業文獻中使用該詞時,優先采用“帝王曆法”的釋義。
龍躔(lóng qiǎn)一詞指的是龍虎交騰的樣子,形容威武淩厲的氣勢。
龍躔的部首是龍字旁(龍字的左邊部分),總共有15個筆畫。
《龍躔》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形容張良伏擊楚軍的情景。
龍躔
在古代,龍躔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要素為例,龍字旁的上面是一橫,中間是一撇,下面是二橫,而躔字旁的上面是一撇,下面是二橫。整體結構更簡潔,符合古代漢字的風格。
1. 他的劍法猶如龍躔虎躍,無人能敵。
2. 那部電影以宏大的場面展現了恢弘的龍躔氣勢。
3. 這位武功高強的武者使出了一招龍躔的拳法。
龍躔柱、龍躔圖、龍躔氣勢、龍躔虎躍
雄風淩人、威武雄壯、氣勢磅礴
嬌小無力、羸弱無力、氣勢低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