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行夏令的意思、秋行夏令的詳細解釋
秋行夏令的解釋
令:時令。時已秋季,還在做夏令的事。指不合時令。
詞語分解
- 秋的解釋 秋 (⑥鞦) ū 一年的第三季:秋季。秋景。秋水(喻人的眼睛,多指女子的)。秋波(喻美女的眼睛)。三秋(a.指秋收、秋耕、秋播;b.指三年)。秋高氣爽。 莊稼成熟的時期:麥秋。 指一年:千秋萬代。 指
- 夏令的解釋 ∶夏季 ∶夏季的節令、氣候詳細解釋相傳為 夏 代的月令之書。《國語·周語中》:“故《夏令》曰:‘九月除道。’” 韋昭 注:“《夏令》, 夏後氏 之令, 周 所因也。”《孟子·離婁下》“十二月輿梁成”
網絡擴展解釋
“秋行夏令”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 含義:指在秋季仍然做着本應在夏季做的事情,比喻行為或措施不符合當前的季節或時令,引申為不合時宜。
- 字詞拆分:“秋”指秋季,“行”指施行,“夏令”即夏季的時令。
出處與背景
- 現代出處:魯迅在《阿Q正傳》第八章中提到:“但現在是暮秋,所以這‘秋行夏令’的情形……”,用于諷刺社會現象中的不合時宜。
- 古籍溯源:該成語的根源可追溯至《禮記·月令》和《呂氏春秋》,其中提到“季秋行夏令,則其國大水”,強調違反自然規律的後果。
用法與示例
- 語法結構:主謂式成語,常作賓語或定語,如“這種秋行夏令的做法顯得滑稽”。
- 例句參考:《西遊記》第五十九回中,師徒讨論酷熱天氣時提到“天時不正”,暗含類似含義。
近義詞與延伸
- 近義詞:不合時宜、刻舟求劍。
- 應用場景:多用于批評政策、行為或自然現象與時節脫節,如秋季高溫反常時也可借用此語。
“秋行夏令”通過季節與行為的矛盾,生動表達了“不合時宜”的核心概念,既有文學作品的經典用例,也蘊含古代哲學對自然規律的重視。如需更完整古籍引證,可參考《呂氏春秋·季秋紀》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秋行夏令
秋行夏令是一個成語,由“秋”、“行”、“夏”、“令”四個字組成。
部首和筆畫:
1. “秋”字的部首是禾字頭,總共有九畫。
2. “行”字的部首是行字旁,總共有六畫。
3. “夏”字的部首是夕字旁,總共有十二畫。
4. “令”字的部首是人字旁,總共有五畫。
來源:
秋行夏令一詞來源于《左傳·襄公二十二年》:“昭公、襄公之饋也,非季、孟時也。昭公之來也,君有仇焉。于是鄉師歸,秋行夏令。”後來,這個成語就用來形容人行動時不按時節。
繁體:
秋行夏令的繁體形式是「秋行夏令」。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有所變化,但在秋行夏令這個成語中,每個字的寫法與現代漢字基本相同。
例句:
他在秋行夏令的年份裡舉行了婚禮。
組詞:
秋天、出行、冬季、令行禁止
近義詞:
不拘時令、隨時隨地、適時適刻
反義詞:
遵時守令、依時就勢、順時運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