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險狹窄。 唐 鄭棨 《開天傳信記》:“ 天寳 中,上以三河道險束,漕運艱難,乃傍北山鑿石為 月河 ,以避湍急,名曰 天寳河 。”
“險束”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ǎn shù,其核心含義為危險狹窄,主要用于描述地理環境或道路的險峻、狹窄狀态。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部分資料(如)将其歸類為成語,解釋為“危險的束縛”,但這一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高頻引用,可能屬于現代擴展或誤讀。建議以“危險狹窄”為核心含義,結合具體文獻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開天傳信記》等唐代文獻中的用例。
險束是一個詞義豐富的詞彙,可以有多種解釋和引申。常見的意思是指陷入險境或困難中,束縛于某種危險之中。
險束的部首拆分為陝(shǎn)和木(mù),部首陝表示山險的地勢,木表示木材或植物。險束的筆畫總共有10畫。
險束為古代漢字,有着悠久的曆史。它來源于《說文解字》,是古代史書中的一部字典,記錄了漢字的起源和演變。該字展示了古代人民對險境和束縛的理解。
險束的繁體字形狀為「險束」,在繁體字系統中仍然廣泛使用。
在古時候,險束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整體結構和現代漢字相似。在篆書和隸書中,險束的形态變化不大,仍然可辨認。
1. 他因為保護朋友而險束其中,陷入危險之中。
2. 這個項目給我們帶來了許多險束和挑戰。
1. 危險束縛
2. 險地
3. 束縛
1. 困境
2. 艱難
3. 危難
1. 安全
2. 自由
3. 解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