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風聞言事的意思、風聞言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風聞言事的解釋

(1).謂古時禦史等任監察職務的官員可以根據傳聞進谏或彈劾官吏。《資治通鑒·唐玄宗開元五年》:“ 武後 以法制羣下,諫官、禦史得以風聞言事,自禦史大夫至監察得互相彈奏,率以險詖相傾覆。”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事一》:“近有陳請不實,重行黜陟之文。例皆偷安苟簡,避罪緘默,甚失設置之意,可仍舊許風聞言事。”《明史·王德完傳》:“宮禁嚴秘,虛實未審。臣即愚昧,決知其不然。第臺諫之官得風聞言事。果中宮不得於陛下以緻疾歟?”亦省作“ 風聞 ”。《魏書·元澄傳》:“又尋禦史之體,風聞是司,至於冒勳妄考,皆有處别。”《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曆八年》:“禦史,故事許風聞,今以疑似之間,遽被詰問,臣恐臺諫官畏罪緘默,非所以廣言路也。”

(2).泛指據傳聞向上檢舉官吏。《醒世恒言·十五貫戲言成巧禍》:“也有一班妬忌 魏生 少年登高科的,将這樁事隻當做風聞言事的一個小小新聞,奏上一本。”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風聞言事”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項特殊監察機制,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一、基本定義

指古代禦史等監察官員可依據未經核實的傳聞向君主進谏或彈劾官吏。該制度允許檢舉者無需提供确鑿證據,僅憑“風聞”(即傳聞)即可上奏。例如《資治通鑒》記載,武則天時期規定谏官、禦史“得以風聞言事”,甚至允許監察官員互相彈劾。

二、曆史發展與演變

  1. 起源與唐代應用
    該制度明确形成于唐代,武則天為強化集權,通過《唐六典》賦予禦史“風聞彈事”的權力,成為整頓吏治的手段。
  2. 宋明延續
    宋代沿用此制,吳曾在《能改齋漫錄》中提及相關案例;明代則演變為允許官民匿名檢舉,但易引發黨争。
  3. 清代重啟
    康熙時期曾短暫恢複風聞言事,試圖加強皇權對官僚體系的控制。

三、特點與争議

四、文學與制度關聯

文學作品如《醒世恒言·十五貫戲言成巧禍》《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甯》均提及該制度,反映其對社會輿論的影響。

五、同源詞擴展

“風聞論事”為同義詞,進一步印證該制度的言論監督性質。


提示:風聞言事雖強化監察,但缺乏證據約束的特點使其成為“雙刃劍”。若需了解具體曆史案例,可參考《資治通鑒》或《能改齋漫錄》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風聞言事》這個詞是用于形容傳言或消息傳達的意思。它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風 (fēng) 和言 (yán),其中風部為一橫,言部為二點。風聞言事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古代的文獻中,用來描述傳言或消息的傳遞和流傳。在繁體字中,風聞言事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風聞言事這個詞在古代的使用情況并不明确。以下是對風聞言事的例句:他聽到了風聞言事,但并沒有親眼見證。組詞中可以使用風聞言事來形容某人對傳言敏感的特質,如風聞言事者。 關于風聞言事的近義詞可能是傳聞或謠言,而反義詞可能是可靠的消息或真相。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