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君體的意思、君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君體的解釋

人主的體統。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如人君要選官時,便自去坐在吏部;要調軍時,便自去坐在兵部。如此,豈惟失卻君體,六卿亦皆不得其職。”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君體”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與深層兩個層面理解:

一、字面解釋

由“君”(君主、統治者)和“體”(形象、風度)組成,字面意為君主的外在儀表與風度。多形容君主或上位者舉止端莊優雅、形象威嚴,如“君體莊重,令人敬畏”。

二、深層含義

在文獻中,“君體”更多指向君主作為統治者的體統與規範,即君主應遵循的權力結構與職責界限。例如明代王守仁在《傳習錄》中提到,若君主越權直接幹預吏部、兵部事務,便“失卻君體”,導緻官員失職。此處強調君主需維護統治體系中的分工與秩序。

三、使用場景

  1. 形容上位者的儀态,如“君體威嚴,群臣肅然”。
  2. 強調君主應遵守的治理規範,如“君體不可僭越,當垂拱而治”。

“君體”既包含外在形象,也蘊含統治者的職責規範,需結合語境具體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君體》這個詞的意思

《君體》是指君主的身體,也可指君主的形象,表達了尊貴、威嚴和權力的象征。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帝王的身體,如《漢書·藝文志》中有“魏明帝崩,天下痛之,贈以《君體》喪服。”可見在古代,君體是帝王權威的象征。

拆分部首和筆畫

《君體》的部首分别是口和月,部首的意思是“嘴”,表示該字與嘴有關。該字的總筆畫數為9,屬于較繁的字。

來源

《君體》這個詞在古代漢語中廣泛使用,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後來成為描述君主尊貴形象的常用詞語。

繁體

《君體》的繁體字是「君體」。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古代寫成「君體」,其中的體部分寫作「體」,意為身體的形态。

例句

1. 皇上每天都保持君體康健。

2. 君體高大威嚴,令人肅然起敬。

組詞

君主、君權、體面、君臨、君王

近義詞

君相、君權

反義詞

臣體、民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