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分庭抗禮 ”。
“分庭伉禮”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雙方以平等地位相待,比喻彼此地位或實力相當,可平起平坐或相互抗衡。該詞與“分庭抗禮”同義,其中“伉”通“抗”,表示對等關系。
源自《莊子·漁父》:“萬乘之主,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嘗不分庭伉禮。”,原指古代賓主相見時,分站庭院兩側相對行禮,體現平等禮節。
該詞強調“對等性”,既可指友好平等(如外交場合),也可引申為對立抗衡(如競争關系)。需根據語境判斷具體含義。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莊子》原文或權威詞典。
分庭伉禮是指古代中國的一種婚禮儀式,用以表示男女雙方平等相待,彼此尊重。庭指的是寬敞的場地,伉則表示平等,禮則代表儀式。
分庭伉禮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分庭伉禮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周禮·天官·鹹宜》中,用以描述婚姻關系中男女雙方的平等态度。
繁體字中的分庭伉禮為「分庭伉禮」。
在古時候,分庭伉禮的漢字寫法與今天稍有不同,分為「分廳伉禮」。
他們舉行了一場隆重的分庭伉禮,以示彼此的尊重和平等。
同庭伉俪、庭中伉俪、伉俪之間
夫妻相敬如賓、夫妻相互尊重、夫唱婦隨
夫妻不和、夫妻争吵、夫妻不相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