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隱退。 唐 韓愈 《和仆射相公朝回見寄》:“放意機衡外,收身矢石間。” 宋 陸遊 《閑詠》之五:“危途九折浩無津,晚幸收身作散人。” 清 顧炎武 《将遠行作》詩:“收身蓬艾中,所之若窮途。”
(2).縮着身體。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四:“﹝ 張君瑞 ﹞曲匝了半餉,收身強起。”
“收身”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避讓自保
源于武術術語,指收回身體避免受傷,後引申為在危險或困境中主動退讓、停止争鬥以保護自身安全。常用于勸誡他人適時放棄争鬥,避免更大損失()。
隱退
在文學或曆史語境中,表示從紛争或官場中主動隱退。例如唐代韓愈詩句“放意機衡外,收身矢石間”,宋代陸遊“晚幸收身作散人”均體現此意()。
縮身動作
指物理上的蜷縮身體,如金代《西廂記諸宮調》中“曲匝了半饷,收身強起”,或現代造句“方易收身而起”()。
民間存在“女性精力轉移”的非權威解釋(如),但缺乏廣泛認可,建議以主流釋義為準。不同語境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
收身是一個漢字詞語,多指身體或行動變得收斂、縮小或變得謙遜、謹慎。拆分部首為手和受,拆分筆畫為八畫。
“收身”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述而》:“身未動,心未收。”後來逐漸被廣泛使用。
《收身》的繁體字為「收身」。
在古代,使用篆書時,「收身」的寫法稍有不同。篆書是古代漢字的一種字體形式。具體的寫法不同于現代字體,僅作參考。
1. 這個團隊需要在這次失敗後收身反思。
2. 他深吸一口氣,努力收身控制自己的情緒。
3. 老師告訴學生要時刻收身保持謙虛的心态。
收心、收斂、收束、收攏、收縮
控制、收斂、節制、收緊、收納
放任、放松、放開、放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