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孤雁 ”。离群的孤单的雁。 汉 蔡琰 《悲愤诗》之二:“胡笳动兮边马鸣,孤鴈归兮声嚶嚶。” 三国 魏 曹植 《杂诗》之一:“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唐 杜甫 《孤雁》诗:“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羣。” 明 梁辰鱼 《浣纱记·别施》:“遥看孤雁下汀洲,他啾啾。想亦为死别生离,正值三秋。” 陈白尘 《大风歌》第八章:“天空忽有孤雁哀鸣, 周勃 抬头观看,忽然伸手叫:‘取弓箭来!’”
“孤鴈”中的“鴈”是“雁”的异体字,因此“孤鴈”即“孤雁”,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读:
字面意义
指离群独飞的大雁。大雁属群居候鸟,迁徙时通常列队成行,因此“孤雁”在自然界中属于特殊状态,常因伤病、迷途或意外落单。
文学意象
古代诗词中,孤雁是重要意象,象征:
文化寓意
民间传说中,孤雁有时被赋予“信使”角色,承载传递思念或预警灾异的功能,如《礼记·月令》提及雁类活动与节令关联。
注: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常见于古典文献或文学创作。若需具体诗句分析或引申典故,可提供更多语境以便深入解析。
《孤鴈》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其中,孤 的拆分部首为“子”,笔画数为4,意思为单独、独自、孤独等;鴈 的拆分部首为“鳥”(鸟),笔画数为16,意思为大雁。
《孤鴈》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诗词《孤雁》。“雁过长空,孤影凭空落,”表达了大雁独自飞行时的孤独形象。后来,人们将“雁”字换成“鴈”字,从而诞生了词语《孤鴈》。
在繁体汉字中,孤鴈 的写法与简体汉字相同,没有变化。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旧时的写法中,孤 的字形与现代略有差异,其形状更加古朴,上部添加了一个“武”字的旁,形状类似于“戈”,代表了孤独的战斗;鴈 的字形则更加像大雁的轮廓,因此字形更为流畅。
以下是一些关于《孤鴈》的例句:
1. 孤鴈归去,寒山十里暮雪纷纷。
2. 远方传来几声孤鴈的鸣叫,落寞而凄凉。
3. 暮秋时节,我独站在江边,眺望孤鴈飞向南方。
组词:
1. 孤独:形容一个人独自一人,与他人隔绝。
2. 孤立:指把一个人或某个群体与其他人或群体隔离开来。
3. 雁归:大雁归巢,指大雁回到自己的家园。
近义词:
1. 寂寞:孤独、冷清,感到无聊和空虚。
2. 孤单:独自一人,没有伴侣或朋友。
反义词:
1. 合群:指喜欢结伴或与他人共同活动。
2. 众多:形容很多的人或物,与孤独相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