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彎曲曲木。 漢 陸賈 《新語·道基》:“於是 奚仲 乃橈曲為輪,因直為轅,駕馬服牛,浮舟杖檝,以代人力。”
(2).屈服。《荀子·榮辱》“持義而不橈” 唐 楊倞 注:“雖重愛其死,而執節持義不橈曲以苟生也。”
“桡曲”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多層含義及用法:
物理形态的彎曲
指物體呈現彎曲或回旋的形态,如木材、河流、道路等自然或人工構造的曲折形狀。例如:“橈曲為輪”描述将木材彎曲制成車輪的過程。
抽象意義的屈服
引申為人在道義或壓力下的妥協、屈服。如唐代楊倞注《荀子》時提到“執節持義不橈曲以苟生”,強調堅守節操不屈服。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桡曲”兼具具象與抽象意義,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指向。
桡曲(ráo qū)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由“桡”和“曲”兩個部分組成。它的拆分部首為木(桡)和曲(曲),總共有13畫。
“桡”字的本義是指木制的小車。在古代,人們常用這種小車來進行運輸和搬運。由于桡具有彎曲的形狀,所以逐漸引申為彎曲、曲折的意思。而“曲”字則是指彎曲、不直的形狀,也可以表示曲線、曲調等含義。
《說文解字》記錄了“桡”的古代漢字寫法,包括木旁、臼旁和右框三種形式。古時候的木字形狀更簡單且直觀,具有直線條和彎曲勾畫的特點。
在繁體字中,“桡曲”保持了原有的形态,沒有發生變化。
以下是一些關于“桡曲”的例句:
1. 山路十分桡曲,我們走了很久才到達目的地。
2. 這首曲子的主旋律非常桡曲,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
3. 這幅畫采用了桡曲線條,形成了獨特的藝術效果。
一些與“桡曲”相關的組詞包括:曲線、曲折、彎曲、彎彎曲曲等。
“桡曲”的近義詞可以是:彎曲、曲折、蜿蜒。
“桡曲”的反義詞可以是:筆直、直線、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