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印绶的意思、解印绶的詳細解釋
解印绶的解釋
解下印绶。謂辭免官職。《漢書·薛宣傳》:“ 遊 ( 謝遊 )得檄,亦解印綬去。” 宋 嶽珂 《桯史·李敬子》:“ 敬子 解其意。一夕,解印綬遁去。” 梁啟超 《匈牙利愛國者噶蘇士傳》第十二節:“ 噶蘇士 既解印綬,旋察 古魯家 之異志,知事不可為,乃避難于 突厥 。”亦省作“ 解綬 ”、“ 解印 ”。 漢 蔡邕 《文範先生陳仲弓銘》:“郡政有錯,争之不從,即解綬去。” 唐 王維 《濟上四賢詠》:“解印歸田裡,賢哉此丈夫。” 元 張可久 《朱履曲·歸興》曲:“堂上先生解印,松邊稚子迎門。” 清 李漁 《慎鸾交·谲諷》:“下官 蘇州 太守 蔔康民 ,地處衝繁,事多盤錯,未得掛冠之便,難萌解綬之心。”
詞語分解
- 解的解釋 解 ě 剖開,分開:解剖。分解。瓦解。解體。 把束縛着、系着的東西打開:解開。解甲歸田。解囊相助。 除去,除,廢除,停止:解放(a.使廣大人民群衆脫離壓迫;b.解除束縛而得到自由)。解除。解餓。解乏。
- 印绶的解釋 舊時稱印信和系印的绶帶詳細解釋.印信和系印信的絲帶。古人印信上系有絲帶,佩帶在身。《史記·項羽本紀》:“ 項梁 持守頭,佩其印綬。”《舊唐書·裴度傳》:“帶丞相之印綬,所以尊其名;賜諸侯之斧鉞,所以
專業解析
“解印绶”是一個源自古代中國的固定詞組,其字面意思為解下系印的絲帶,實際指代辭去官職或免去官職。該詞蘊含着古代中國特有的官制文化與權力象征,具體釋義如下:
-
核心含義與字義分解
- 解:解開,卸下。
- 印:官印,是官員身份、職責和權力的法定憑證。不同等級的官員印信在材質(如金、銀、銅)、形制(如龜鈕、鼻鈕)和名稱(印、章)上均有嚴格規定。
- 绶:系印的絲帶,又稱“印绶”。绶帶的顔色、長度和編織方式(如佩玉環)是區分官員等級的重要标志(如漢制:丞相、太尉金印紫绶,禦史大夫銀印青绶等)。
- “解印绶”:合起來意指将象征官職與權力的印信連同其绶帶一并解下、交還。這是官員離職(無論是主動辭職還是被動免職)時必須履行的正式手續。
-
深層含義與用法
- 辭去官職:官員主動請求離職時,需要“解印绶”,表示自願放棄官職和權力。例如,《漢書·朱博傳》記載:“博上書乞骸骨,上… 許之。博免就國… 解印绶去。” 此處的“解印绶”即朱博主動辭官。
- 免去官職:當官員因過失、犯罪或政治鬥争被罷免時,也需要“解印绶”,這是被剝奪官職和權力的象征性動作。例如,《後漢書·皇後紀下·獻帝伏皇後》記載董承被誅後,“(伏)完懼,乃解印绶”。
- 權力交割的象征:“解印绶”不僅是一個動作,更是權力轉移或終止的儀式性表達。解下印绶,意味着正式卸任,不再擁有該官職的法定權力和責任。
-
文化背景與象征意義
- 印绶制度:印绶制度是中國古代官僚體系的核心制度之一,是身份級和權力的物化象征。“印”代表職守,“绶”彰顯品秩。解下印绶,即解除與特定官職的一切關聯。
- 去職儀式:“解印绶”是古代官員去職程式中的關鍵環節,具有法律效力和象征意義,标志着官員身份的終結。
引用參考來源:
- 釋義核心依據《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對“解印绶”及相關詞條的解釋。
- 關于印绶制度的等級規定參考《漢書·百官公卿表》及曆代《輿服志》的相關記載(如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
- 具體曆史人物“解印绶”的實例援引自《漢書·朱博傳》(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皇後紀下》(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解印绶”是古代漢語詞彙,指官員主動解下象征職權的印信和绶帶,表示辭去官職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
詞義分解
- 解:指解開、解除,此處意為主動卸下。
- 印绶:古代官員的官印和系印的絲帶,代表職權與身份。如《漢書》記載“佩其印绶”即指官職象征()。
-
曆史用例
- 《漢書·薛宣傳》提到謝遊“解印绶去”,即辭職離開()。
- 宋代嶽珂《桯史》記載李敬子“解印绶遁去”,描述其棄官隱退()。
-
引申含義
該詞不僅指物理動作,更強調對官職的主動放棄,常見于官員因不滿政事、避禍或追求自由等情境,如梁啟超描述匈牙利政治家噶蘇士“解印绶”避難()。
-
簡化形式
古籍中常簡化為“解绶”或“解印”,如漢蔡邕《陳仲弓銘》用“解綬”表達辭官()。
總結來看,“解印绶”是古代官員身份解除的标志性動作,蘊含文化象征與曆史語境,需結合具體文獻理解其深層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鞭長不及馬腹筆底龍蛇乘處觸目成誦醋海怛悼打恭作揖貸用大自流盆地釣鼇客吊死問疾抵難恩養錢鋒芒富賈根門革沈犷悍咕哧黑魆魆弘誓鴻衣羽裳華編黃鶴醉翁徽霍火躁記恨近光鏡子迥途舅弟擴音器臘破連疇接隴流金露陌蘆衣泯默木食沐猿恧步漂移平洋地鍬鐝髚袖骐骥過隙輕車減從瓊宮勸務上覆身事識務說夢話說問鎕銻王鳣慰悅祥光鄉裡迓鼓膝地溪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