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衡鑒的意思、衡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衡鑒的解釋

見“ 衡鑑 ”。


亦作“ 衡鑒 ”。1.衡器和鏡子。比喻準繩、楷模。 宋 範仲淹 《上執政書》:“賞罰者,天子之衡鑑也。衡鑑一私,則天下之輕重妍丑,從而亂焉。” 宋 司馬光 《上宋侍讀書》:“伏惟執事體純明以立質,積學問以廣德……誠薦紳之表的,後進之衡鑑也。”

(2).品評;鑒别。 宋 陸遊 《南唐書·伍喬傳》:“及覆考牓出, 喬 果為首, 洎 、 貞觀 次之,時稱主司精於衡鑑。”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慶元二年戒饬場屋付葉翥已下禦筆》:“惟賴卿輩協意悉心,精加衡鑒,網羅實才。” 明 李東陽 《送傅曰會還新喻二十韻》:“歲月供鉛槧,交情識佩刀。文章吾所畏,衡鑑爾能逃。” 茅盾 《<新綠叢輯>旨趣》:“作者天南地北,既非相識,又無所謂好惡,倘有衡鑒失當,罪在我們的學力不夠。”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衡鑒”一詞由“衡”與“鑒”兩個漢字複合而成,在漢語中具有雙重意象。《漢語大詞典》将其核心義項歸納為“衡量與鑒察”,具體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其一,本義指物理量具與鏡鑒。《古代漢語辭典》指出“衡”最初指稱量物體輕重的天平,“鑒”指銅鏡,如《周禮·考工記》載“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兩者組合後引申為客觀評判标準。

其二,引申為公正的評判準則。《辭源》特别強調其作為選拔人才标準的用法,如《宋史·選舉志》記載“朝廷以科目取士,所以待天下非常之士,必以衡鑒公明為貴”,此處特指科舉制度中的考核體系。

其三,現代語境中發展出抽象評判功能。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将其釋義延伸至“對事物的審察評定”,如學術論文評審、司法裁量等領域,強調系統化評估過程。

該詞的詞源可追溯至先秦時期,《說文解字》釋“衡”為“牛觸,橫大木其角”,原指綁在牛角上的橫木,後衍生出平衡之意;“鑒”在甲骨文中象形盛水銅盆,古人以水為鏡,故生鑒察之義,二者結合形成複合概念。

網絡擴展解釋

“衡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衡鑒”由“衡”和“鑒”二字組成:


二、詳細解釋

  1. 比喻義
    指客觀公正的标準或楷模,如範仲淹所言“賞罰者,天子之衡鑒也”,強調其作為統治者判斷是非的準則。

  2. 動作義
    表示對人事的品評與鑒别,如史書記載科舉考試中“主司精于衡鑒”,即考官需精準評估考生才能。


三、使用場景


四、經典出處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衡鑒”既包含工具性的衡量标準,也蘊含動态的評判過程,強調客觀性與借鑒意義。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南唐書》《四朝聞見錄》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不儀才恰材物成布稱賀侈浩谠議琱瑑蠹國殘民頓阻反詩豐湖風馬諷繹分兩甘肅省高寝咯騰公羊學勾刀果盤雇傭勞動故園漢陰和辯江幹驕獰僥戰金諾開門炮苦慮攬抱狼犺了知糲粱淩波軍沒做理會處珉砆米渖蓬梗平蹉批文喬聲勢清豐輕油沁透砌體拳發拳頭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馬缛采生憐適軄秫秫私聽歲俸土爾扈特忘命勿翦無一不備脅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