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衡鑒的意思、衡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衡鑒的解釋

見“ 衡鑑 ”。


亦作“ 衡鑒 ”。1.衡器和鏡子。比喻準繩、楷模。 宋 範仲淹 《上執政書》:“賞罰者,天子之衡鑑也。衡鑑一私,則天下之輕重妍丑,從而亂焉。” 宋 司馬光 《上宋侍讀書》:“伏惟執事體純明以立質,積學問以廣德……誠薦紳之表的,後進之衡鑑也。”

(2).品評;鑒别。 宋 陸遊 《南唐書·伍喬傳》:“及覆考牓出, 喬 果為首, 洎 、 貞觀 次之,時稱主司精於衡鑑。”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慶元二年戒饬場屋付葉翥已下禦筆》:“惟賴卿輩協意悉心,精加衡鑒,網羅實才。” 明 李東陽 《送傅曰會還新喻二十韻》:“歲月供鉛槧,交情識佩刀。文章吾所畏,衡鑑爾能逃。” 茅盾 《<新綠叢輯>旨趣》:“作者天南地北,既非相識,又無所謂好惡,倘有衡鑒失當,罪在我們的學力不夠。”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衡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衡鑒”由“衡”和“鑒”二字組成:


二、詳細解釋

  1. 比喻義
    指客觀公正的标準或楷模,如範仲淹所言“賞罰者,天子之衡鑒也”,強調其作為統治者判斷是非的準則。

  2. 動作義
    表示對人事的品評與鑒别,如史書記載科舉考試中“主司精于衡鑒”,即考官需精準評估考生才能。


三、使用場景


四、經典出處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衡鑒”既包含工具性的衡量标準,也蘊含動态的評判過程,強調客觀性與借鑒意義。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南唐書》《四朝聞見錄》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衡鑒》的意思

《衡鑒》是一個具有深刻含義的成語,它指的是用來比較、評估、判斷和鑒别事物的準則、标準或方法。它源自古代的法律,用于判定是非曲直、善惡美丑的參考。

拆分部首和筆畫

《衡鑒》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衣」和「酉」。其中,「衣」是上衣的意思,作為部首有2個筆畫;「酉」是酒器,作為部首有7個筆畫。

來源與繁體

《衡鑒》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漢書·昌邑王傳》:“凡為人臣子者,不得當聖人之道,而以其事親願為衡鑒。” 這句話意味着臣子不應該依據自己的私利而判斷是非,應該以聖人之道為準則來評估事物。

在繁體字中,《衡鑒》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沒有特别的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有着不同于今天的書寫形式。對于《衡鑒》這個詞,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的意思仍然保持一緻。

例句

1. 他總是以道義為衡鑒,從不偏袒任何一方。

2. 作為一名領導者,你應該以正确的價值觀為衡鑒進行決策。

3. 這幅畫很好地體現了古代文化的衡鑒。

組詞

組詞方面,與《衡鑒》相關的詞彙有:

1. 衡量:用于評估、計算或比較事物。

2. 觀察:詳細、仔細地看待、觀看某事物。

3. 教訓:從曆史經驗或錯誤中得到的有益的教導。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審察、核對、評估

反義詞:盲從、誤判、執拗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