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不必過于恭敬。《儀禮·聘禮》:“燕則上介為賓,賓為苟敬。” 王引之 《經義述聞·儀禮》:“是苟敬有崇恩殺敬之義。”一說“苟”當為“茍”,上從羊省,非從艸,讀若棘。《說文·茍部》:“苟,自急敕也。”茍敬者謂自急敕敬之,敬賓之至。參閱 清 王紹蘭 《說文段注訂補》。
“苟敬”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讀音為gǒu jìng,其含義和解析可從以下方面展開:
“苟敬”指“不必過于恭敬”,即在特定場合下因關系親近或恩情深厚而減少表面的禮節性恭敬,強調内在的真誠而非形式上的客套。
部分學者認為“苟”可能是“茍”的誤寫。
“苟敬”反映了古代禮儀的靈活性,強調根據情境調整恭敬程度。其詞義融合了字形演變(如“茍”與“苟”)、文獻用例及禮制背景,是研究傳統禮儀文化的重要詞彙。
《苟敬》是一個成語,表示虛假的敬意或虛僞的尊敬。它形容人表面上恭敬,内心卻沒有真正的敬意。
《苟敬》由兩個部首組成:艸(草字頭)和敬。其中,艸的拼音是[cao3],敬的拼音是[jing4]。
苟的筆畫數為5,敬的筆畫數為12。
《苟敬》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唐代韓愈的《答山谷尚書疏議》中,原文如下:
“悟生苟敬,賤庶終弗免。”
通過這句話的使用,成語逐漸流傳開來。
《苟敬》在繁體字中為「苟敬」。
在古時候,「苟敬」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在《庾子山摹古文三帖》中,出現過「廕苟敬」的寫法。
他表面上對領導非常恭敬,但實際上隻是苟敬而已。
組詞可以有:苟且、忽若、虛僞。
近義詞有:虛僞、僞善、假意。
反義詞有:真誠、坦誠、恭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