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休戚。憂愁和歡樂;禍福。 宋 蘇轼 《賜尚書左丞李清臣乞退不允批答》之二:“義既同於戚休,身豈輕於出處?” 明 陸采 《懷香記·受诏參戎》:“暴虎馮河真可愁,臨時候枯榮戚休,任逆來須順受。” 老舍 《今日》詩:“兒女競勞動,工農共戚休。”
“戚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休戚”相同,指代憂愁與歡樂、禍福等相互關聯的情感或境遇,常用于表達共同承擔或分享彼此命運的關系。
詞義構成
用法與語境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本中,強調群體間的命運關聯。例如:
近義詞與關聯詞
“戚休”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典文獻或引用性文字。如需深入探究具體例句的語境,可參考蘇轼、陸采等原文(搜索來源1、2、4)。
戚休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戚為拆分部首為手,拆分筆畫為5畫;休為拆分部首為人,拆分筆畫為6畫。所以戚休的總筆畫數為11畫。
戚休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典籍《周易》中。其中的一卦叫做“戚”,表示内心感到憂傷、憂愁的狀态。而“休”的意思是安定、平安,暫時解脫,消除煩惱的意思。所以“戚休”合在一起可以理解為解脫憂愁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戚休”的寫法是「慼休」。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戚休的形狀與現在有所不同。具體形狀因時代不同而有所變化,無法一概而論。但整體來說,古時候的戚休字更為繁複,較現代漢字簡化了許多。
1. 他的心情一直很戚休,需要我們的安慰和支持。
2.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她的情緒漸漸開始休息,戚盡憂愁。
拆戚、休憩、忘憂等。
安慰、寬慰、撫慰、慰藉。
焦慮、煩躁、不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