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鬼箭的意思、鬼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鬼箭的解釋

(1).鬼神所射之箭。迷信者謂人體為鬼箭射中即緻疾病。 明 高啟 《神弦曲》:“雌狐學拜戴髑髏,鬼箭射創血灑秋。” 清 史震林 《西青散記》卷一:“西隣小鬼逢鬼箭,仆地不甦顔色變。”

(2).木名。衛矛的别名。 宋 邵博 《聞見後錄》卷二六:“祠 岱 嶽,因登絶頂,行四十裡……地多鬼箭、天麻、元參之類。”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三·衛矛》:“鬼箭生山石間,小株成叢。”

(3).武器名。《正字通·竹部》:“兵法,鬼箭即鐵蒺黎,稍小,用毒藥炒過,人足著此,即腫不能行,夜散要路,故名鬼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鬼箭在漢語詞典中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分别對應植物藥材與民間傳說概念:


一、中藥名稱(衛矛科植物)

釋義:

指衛矛科植物衛矛(Euonymus alatus)的幹燥帶翅枝條或翅狀附屬物。其枝條常具2–4列縱向的木栓質翅,形似箭羽,故得名“鬼箭”。

特征與用途:

  1. 性味功效:味苦、辛,性寒,歸肝經。傳統醫學認為其具有破血通經、解毒消腫、殺蟲的功效,常用于治療跌打損傷、閉經、産後瘀阻及風濕痹痛。
  2. 名稱由來:李時珍《本草綱目》載:“此物幹有直羽,如箭羽、矛刃自衛之狀”,故别名“鬼箭羽”“神箭”。其“鬼”字源于古人視疾病為邪祟,以“箭”喻其祛病之效。
  3. 現代應用: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其含黃酮類、三萜類化合物,具抗炎、降血糖、抗腫瘤等活性。

權威文獻參考:


二、民俗傳說中的超自然現象

釋義:

指民間信仰中“鬼魂所射之箭”,常見于志怪小說與地方傳說,象征無形的災禍或疾病侵襲。

文化内涵:

  1. 病因隱喻:古人将突發惡疾歸因于“鬼箭射傷”,如《搜神記》載“夜中箭影,旦日病發”之說,實為對不明病因的具象化解釋。
  2. 禳解習俗:部分少數民族(如侗族、苗族)保留“拔鬼箭”儀式,由巫師以符咒或草藥祛除“中箭”所緻的病痛。

典籍記載:


補充說明

“鬼箭”亦作“鬼箭羽”的簡稱,現代漢語中多指藥材;其傳說含義漸趨淡化,僅存于民俗研究領域。需根據語境區分具體指代,避免歧義。

學術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鬼箭”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四類解釋:

一、迷信概念(鬼神之箭)

指鬼神所射的箭,迷信認為被其射中會引發疾病。例如明代高啟的詩句提到“鬼箭射創血灑秋”,清代文獻也記載了相關傳說。

二、植物名稱(衛矛的别名)

一種木本植物,學名衛矛,可入藥。據《本草綱目》記載,其性味苦寒無毒,主治産後敗血、瘧疾等症,古代醫方中常與其他藥材配伍使用。

三、古代武器

  1. 形制:類似鐵蒺藜或三角釘,中心有孔可串聯,用毒藥或糞湯炒制以增強殺傷力。
  2. 用途:布設在要道,刺傷敵方人馬足部,導緻中毒腫脹無法行動。現代被不法分子用于紮破汽車輪胎。

四、疾病名稱

“鬼箭風”的簡稱,指突發性全身或局部刺痛症狀,屬于中醫病名範疇。


提示:以上信息綜合了古籍、醫學文獻及曆史兵器考據,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用法或藥方,可參考《本草綱目》或古代軍事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礙難白蔹傍說悲悒擦邊球慘白讒蔽城肆叱石成羊遲徐傳刍串衍出事楚巫悼喪翻倒紡塼毫端橫徵苛役紅藤慧眼呼拉圈昏明積步解蘭九裡山九執儁遠崆峒山叟匡立鸾钗露七露八廬嶽馬路耄荒卯眼懑憤秘重濃妝豔服棚籍求婚全跏趺坐曲奉喪隕上諱下諱時下松扉梭魚堂室天主國土刑怢愉委弊崴嵬五鼎五胡十六國武克狎法銜哺宵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