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昏暗和明亮;黑夜和白晝。《列子·周穆王》:“昏明之分察,故一晝一夜。”《文選·劉琨<勸進表>》:“昏明疊用,否泰相濟。” 李善 注:“昏明謂晝夜也。”《南齊書·高帝紀上》:“夫昏明相襲,晷景之恒度;春秋遞運,時歲之常序。”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下:“賢人如浮雲天日,愚人如陰霾天日,雖有昏明不同,其能辨黑白則一。”
(2).愚昧和明智。《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聖人以興,亂人以廢,廢興、存亡、昏明之術,皆兵之由也。”《三國志·魏志·齊王芳傳》:“季末闇主,不知損益,斥遠君子,引近小人,忠良疏遠,便辟褻狎,亂生近暱,譬之社鼠;考其昏明,所積以然。” 元 劉祁 《歸潛志》卷十三:“強勉乎政,勿以否泰歸之時;忠愛乎君,勿以昏明託諸上。”
“昏明”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結合古籍例句可具體理解:
一、指自然現象的明暗交替
基本解釋
指“昏暗與明亮”“黑夜與白晝”的交替現象,強調晝夜循環的自然規律。例如《列子·周穆王》中“昏明之分察,故一晝一夜”,說明通過觀察晝夜變化來劃分時間。
引申用法
王守仁在《傳習錄》中以天氣比喻人性:“賢人如浮雲天日,愚人如陰霾天日,雖有昏明不同,其能辨黑白則一。” 這裡用“昏明”形容光線明暗,隱喻人性中的蒙蔽與通達。
二、指人事的智愚狀态
基本解釋
表示“愚昧與明智”,常用于描述人的品性或治國之道。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提到“廢興、存亡、昏明之術,皆兵之由也”,将“昏明”與國家興衰關聯。
古籍例證
劉琨《勸進表》中“昏明疊用,否泰相濟”,以晝夜交替暗喻統治者需平衡不同才能的人,體現治國策略的辯證思想。
總結
“昏明”既可描述自然界的晝夜更替,也可引申為人類社會的智愚分野。其内涵在古籍中常通過比喻手法深化,體現了漢語詞彙的多義性與哲學深度。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古籍篇章,可參考《列子》《左傳》等原典。
昏明是一個形容詞,指黑暗與明亮交替的狀态。它用來描述天亮或天黑的時刻,可以用來形容一天中的清晨或黃昏。在這個詞中,昏指的是陰暗不明的狀态,明則表示亮堂、明亮的狀态。
昏字的拆分部首是日,它的總筆畫數是8。
昏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它是由畫有夕(日落)的日字演變而來。在繁體字中,昏字的寫法為昬。
在古代,昏字有不同的寫法。其中一種寫法是從右上方先寫夕,再寫從上到下的一撇,最後寫從左到右的一撇。另一種常見的寫法是從左上方寫一撇,然後畫出夕字形,接着從右上方寫一撇。
1. 天色漸漸昏明,迎接着新的一天。
2. 我喜歡黃昏時分的昏明,那種夜幕降臨前特殊的氛圍。
主昏(主要在黃昏時發生)
昏天黑地(形容非常黑暗,一片混亂)
昏庸(指政治上的愚昧無能)
黃昏、黃昏時分、傍晚、傍晚時分
白晝、清晨、早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