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容的意思、天地不容的詳細解釋
天地不容的解釋
天地:天地之間,人世間。容:寬容。天地所不能容納。指大逆不道、罪孽深重的人與事。
詞語分解
- 天地的解釋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會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遊褒禅山記》天地之聞。;;清; 黃宗羲《原君》天地之大震動天地。;;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比喻人們活動的範圍 指天地之間,自然界天地之精也
- 不容的解釋 ;∶不許;不讓不容置疑不容許有什麼懷疑;∶不容許存在;不接納為世所不客詳細解釋.不能容納;不能寬容。《論語·鄉黨》:“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 邢昺 疏:“君門雖大,斂身如狹小,不容受其身也。”
專業解析
“天地不容”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某種行為或事物極其惡劣,連天地(即自然界或宇宙)都無法容忍,常用來形容罪大惡極、違背天理人倫的行徑。
以下是其詳細釋義及權威來源參考:
-
基本釋義:
- 字面/比喻義:指所作所為極端悖逆、傷天害理,其惡劣程度達到了讓蒼天和大地都無法容納的地步。強調其違背自然法則、社會公德和基本倫理的嚴重性。
- 情感色彩:具有極其強烈的貶義色彩,表達極度的憤怒、譴責和否定。
- 近義詞:天理難容、人神共憤、罪大惡極、十惡不赦。
- 反義詞:天經地義、情理之中。
-
出處與典故:
- 該成語曆史悠久,在古典文獻中多有體現。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中國古代的“天人感應”觀念,認為人的行為若嚴重違背天道(自然規律和道德準則),會招緻天地的震怒與懲罰。
- 例如,在明代小說《封神演義》等文學作品中,常用“天地不容”來形容纣王等暴君的惡行。
-
現代用法:
- 在現代漢語中,“天地不容”主要用于譴責那些嚴重違反法律、道德底線或人倫常情的行為。例如:
- 形容滅絕人性的暴行(如大規模屠殺、恐怖襲擊)。
- 形容極端背信棄義、恩将仇報的行為。
- 形容嚴重破壞自然環境、危及人類生存根基的行為(此用法在現代環保語境下有所延伸)。
- 例句:這種背叛國家、出賣同胞的行為,簡直是天地不容! | 肆意污染水源、破壞生态,是天地不容的罪行。
權威來源參考:
- 《漢語大詞典》(線上版):對“天地不容”有明确收錄和釋義,強調其“天地所不能容納。極言罪大惡極”的含義。可參考其官方或授權合作平台(如漢典)的相關詞條。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作為規範現代漢語的權威工具書,其對常用成語的釋義具有标準性。雖然具體條目需查閱紙質版或官方授權數據庫,但其對成語的規範性解釋是重要依據。
- 語言學學術研究:相關漢語成語研究論文或專著(如通過知網、萬方等學術平台檢索)會探讨其語義演變、語用特征及文化内涵,為理解提供學術支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台灣):作為重要的中文辭書資源,其對“天地不容”的解釋為“天地所不能容納。指罪大惡極”,提供了另一權威視角(可訪問其官方網站)。
網絡擴展解釋
“天地不容”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人世間無法容忍的事物,通常形容大逆不道、罪孽深重的行為或人。核心含義是“連天地都無法寬容”,強調其嚴重性超出世俗倫理的底線。
二、出處與演變
- 最早記載:出自東漢袁康《越絕書·越絕篇叙外傳記》:“子謀父,臣殺主,天地所不容載。”
- 文學引用:明代馮夢龍《醒世恒言》中曾用“若有苟且,天地不容”表達對背信棄義的譴責。
三、結構與用法
- 語法結構:主謂式成語(“天地”為主語,“不容”為謂語)。
- 感情色彩:多含貶義,用于批判性語境。
- 常見搭配:描述戰争罪行、倫理崩壞等極端行為,如“喪盡天良,天地不容”。
四、使用場景
- 譴責惡行:如戰争暴行、弑親叛國等違背人倫的行為。
- 誓言語境:古代用于起誓,如“若違此約,天地不容”。
- 文學修辭:在小說或戲劇中強化矛盾沖突,例如《西遊記》中形容奸黨惡勢力。
五、近義詞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原文,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柏招班打搬九碧疏逼晩暢春園朝郎錯輔蕩磨飛跳峯岫風閘風枝和甘黃原換易胡釘鉸鹄面鸠形見卵求雞箋疏夾竹桃潔泠寄懷近場咎患酒缾蹻履掘尾釦墀窺宋括搭狼很兩面印眉蛾媚附眉歡眼笑藕心飄沐飄漾乾焦騎驢風雪中閏秋弱冠之年沙泉生子侍執耍孩兒嵩巒套式填撫天朗氣清畏怖嵬嵬文攝五陵原無其奈何五叔蝦蟇西河大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