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故的意思、诡故的详细解释
诡故的解释
(1).违反本心。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欲降心顺俗,则诡故不情,亦终不能获无咎无誉,如此,五不堪也。” 戴明扬 注引《文选钞》:“诡,违也,言降下心意,随顺世俗,则违我故志,不得本情也。”
(2).诡诈,弄虚作假。 唐 张九龄 《敕处分十道朝集使》:“遂使户多虚掛,人苦均摊,务欲削除,更成诡故。”
词语分解
- 诡的解释 诡 (詭) ǐ 欺诈,奸滑:诡称。诡道。诡诈。诡辩(a.无理强辩;b.逻辑学上指似是而非的论证,如“诡诡论”)。 怪异,出乎寻常:诡异。诡怪。诡秘(隐秘难测)。诡谲。 责成:诡求(责求,索讨,如“诡诡
- 故的解释 故 ù 意外的事情:事故。变故。故障。 原因:缘故。原故。 有心,存心:故意。故杀(有意谋杀)。明知故犯。 老,旧,过去的,原来的:故事(.旧事,成例;.有连贯性的比较完整的事情,比较适合于口头讲述,
专业解析
"诡故"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文言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其含义需结合古汉语字义及文献用例来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两层意思:
-
欺诈作假;虚伪不实
- 字义拆解:
- 诡: 本义指责、要求,引申为欺诈、虚伪、奇异。《说文解字》释“诡”为“责也”,段玉裁注:“诡随,叠韵字,各本作‘变也’,今正。责者,求也。变者,更也。谲诡多端,责求于人,谓变诈也。” 其核心含义指向欺诈、变诈、不真实。
- 故: 此处取其“巧诈、伪诈”之义。《说文解字》释“故”为“使为之也”,本义指原因、缘故,引申出事故、变故,再引申出巧诈、伪诈之义。《淮南子·主术训》:“上多故则下多诈。” 高诱注:“故,诈也。”
- 合成词义: “诡”与“故”在此为同义复用或近义复合,均强调欺诈、伪诈、不诚实的行为或性质。指用欺诈、虚伪的手段行事,弄虚作假。
- 文献例证:
- 《庄子·天下》:“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其为人太多,其自为太少,曰:‘请欲固置五升之饭足矣。’先生恐不得饱,弟子虽饥,不忘天下,日夜不休,曰:‘我必得活哉!’图傲乎救世之士哉!曰:‘君子不为苛察,不以身假物。’以为无益于天下者,明之不如已也。以禁攻寝兵为外,以情欲寡浅为内。其小大精粗,其行适至是而止。公而不党,易而无私,决然无主,趣物而不两,不顾于虑,不谋于知,于物无择,与之俱往。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虽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墨子称道曰:‘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至今不决。**墨翟、禽滑釐之意则是,其行则非也。将使后世之墨者,必自苦以腓无胈、胫无毛相进而已矣。乱之上也,治之下也。虽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庄子·天下》) 其中虽未直接出现“诡故”一词,但描述了墨家后学在辩论中“倍谲不同”、“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等行为,其“谲”即含诡诈、怪异之意,与“诡故”之“诡”相通,体现了学派内部因理解分歧而产生的近乎诡辩的争论状态。
- 《汉书·叙传下》:“诡矣祸福,刑于外戚。” 颜师古注:“诡,违也,言祸福相违,终始不一也。” 此处“诡”虽被注为“违”,但其深层仍包含世事变化莫测、表象与实质相违的意味,与欺诈、不实的“诡”义有内在联系。指世事(尤其是祸福)的表象与实质相违背,显得虚伪不实、难以捉摸。
-
奇异怪诞;违背常理
- 引申义: 由“欺诈、虚伪”之义引申,指行为、言论或事物奇特怪异,超出常规,不合常理。
- 字义关联: “诡”本身就有“奇异、怪异”的义项(如“诡异”、“诡谲”)。“故”在此语境下,可理解为“旧有的、常规的”。“诡故”即指违背常规、显得怪异。
- 文献例证: 此义项虽不如第一义项常见,但在理解相关文献时需考虑。例如,描述某人行为或某事物形态极其特殊、令人费解时,可用“诡故”形容其奇异怪诞之处。
“诡故”的核心含义是欺诈作假、虚伪不实,强调行为的欺骗性和不真实性。其引申义指奇异怪诞、违背常理。这是一个典型的文言词汇,带有贬义色彩,常用于批评或描述虚伪、狡诈的行为或怪异、不合常理的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其含义已基本被“诡诈”、“虚伪”、“欺诈”、“怪异”、“乖谬”等词语所替代。
参考资料:
- 《说文解字》在线查询 (汉典网): 提供“诡”、“故”等字的古文字形、本义及古代注释家的解释。
https://www.zdic.net/
- 《汉语大词典》(网络版): 收录“诡故”词条,提供释义及部分书证。
http://www.hydcd.com/
- 《庄子》全文及注释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提供《庄子·天下》篇原文及重要注释,理解“诡”在上下文中的运用。
https://ctext.org/zhuangzi
- 《汉书》全文及颜师古注 (国学导航): 提供《汉书·叙传下》原文及颜师古注,理解“诡矣祸福”的语境及古注。
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1hansu/index.htm
网络扩展解释
“诡故”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有所差异,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
一、基本含义
-
违反本心
指违背个人真实意愿或初衷。例如三国时期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提到:“欲降心顺俗,则诡故不情”,意为若勉强自己迎合世俗,便会违背本心,显得虚伪。
-
诡诈、弄虚作假
强调使用欺骗手段或虚假行为达成目的。唐代张九龄在《敕处分十道朝集使》中批评户籍管理中的舞弊现象:“遂使户多虚挂,人苦均摊,务欲削除,更成诡故”。
二、使用场景与辨析
- 古籍引用:该词多见于古代文献,如嵇康、张九龄的作品,现代使用频率较低。
- 词义差异:需结合上下文区分具体含义。例如“诡故不情”侧重内心矛盾,而“更成诡故”则指向弄虚作假的行为。
三、补充说明
部分网络解释(如“诡计与故事组合”)可能存在偏差,建议以权威古籍或词典为准。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文选钞》《嵇康集》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按味八卦方位白虵备至辨利髲髢並頭叢陛奏朝日坛程姬之疾嗔目赤仄钱畜力翠菅导航卫星蝶魄斗擞风风魔魔风荷浮冰块阜茂干启高顾遐视告缗海量何在乎后佛简讯金交椅句婴几至居不重茵爵土联竿力尽筋疲六享履系没体面平炉遣将征兵钱塘湖青云独步森挺沙墋圣矩申盟视瞭售用它岐天功填漆通谈徒歌晚吹诬禄下俚嫌贰纤过西广狶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