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詭對的意思、詭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詭對的解釋

用假話對答。 晉 桓溫 《薦谯元彥表》:“進免 龔勝 亡身之禍,退無 薛方 詭對之譏。”《宋書·顧琛傳》:“舊武庫仗祕不言多少,上既發問,追悔失言,及 琛 詭對,上甚喜。”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孝子》:“母喜,問:‘何藥而靈效如此?’ 周 詭對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詭對是古漢語詞彙,指在對話或應答中運用巧詐、迂回的方式避開正面回答,常帶有權變、機辯的特點。其釋義可從字源、文獻用例及權威辭書三方面解析:


一、單字釋義

  1. 詭(guǐ)

    《說文解字》釋為“責也”,引申為欺詐、奇異。段玉裁注:“詭,違也”,強調言行與常理相悖的特性。

    來源:《說文解字注》卷三(中華書局影印本)。

  2. 對(duì)

    本義為應答,《廣雅·釋诂》:“對,應也”,後擴展為應對、對答的行為。

    來源:《廣雅疏證》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


二、合成詞釋義

詭對即“以詭詐之言應對”,核心含義包含兩點:

  1. 回避實質:通過曲解、轉移話題等方式規避直接答複。
  2. 權變機巧:在特定情境下(如政治交涉)為保全自身而采取的應變策略。

權威辭書依據:

《漢語大詞典》第10卷定義:“詭對:用詭詐的言辭對答。”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第10冊第1103頁。


三、經典文獻用例

  1. 《論衡·答佞》

    王充批評縱橫家“以詭對取容”,指其用詭辯迎合權勢。

    來源:《論衡校釋》卷十一(中華書局)。

  2. 《後漢書·郅恽傳》

    記載郅恽“詭對免禍”:漢光武帝責其谏獵,郅恽以“陛下樂遊而忘社稷”反諷,以機辯脫險。

    來源:《後漢書》卷五十九(中華書局點校本)。


四、與現代用語的關聯

該詞今已罕用,但概念仍存于“詭辯”“托辭”等詞中,多含貶義,強調缺乏真誠性。學術研究中常見于分析古代外交辭令(如《戰國策》策士言論)或政治避禍策略。

參見:

網絡擴展解釋

“詭對”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指用假話對答,常見于應對敏感或不便直接回答的場景。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用法與語境

  1. 典型場景:
    • 用于需要掩飾真實意圖的對話,例如面對上級的質問或敏感問題時。
    • 曆史文獻中可見案例,如《宋書·顧琛傳》記載顧琛用假話回答皇帝關于武器庫存的提問,避免了禍患。
  2. 情感色彩:
    • 隱含貶義,暗指回答者不坦誠,但有時也體現機智應對的智慧。

例句與文獻來源


權威性辨析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中的詞條。

别人正在浏覽...

百依百順淲池敝鬼虿尾長霓摧勒大陸疊撲睇眄叮囑端誠都鄙犯床風雪夜歸人枌榆伏地賦憲告譴公過龜言漢傅橫見側出畫鹿車戶役減碳驚呀精義入神抗殿兩塾靈清隆名龍翼率更密保劘厲驽拙袍表霹靂手撲騰騰跷蹄辇腳秦柱缺漓取効耎弱紹興酒慎潰蝕既屍首豎溝姝美索性陶鑄天姻彤幨同産弟頭報吳兒無傷纖施戲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