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驽拙的意思、驽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驽拙的解釋

(1).驽鈍笨拙。 隋 盧思道 《孤鴻賦》序:“才本駑拙,性實疎嬾。” 明 唐順之 《陸慎齋先生壽序》:“即走雖駑拙無所樹立于世,尚幸以山中餘力,因先生早歲之説,以上泝古人為學之大方。”《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景祐二年》:“第臣駑拙,不能事權貴,是以不獲早覩天顔。”

(2).指驽鈍笨拙之人。 宋 司馬光 《和景仁缑氏别後見寄求決樂議》序:“蓋以 景仁 才力高逸,步驟絶羣,非駑拙所能追故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驽拙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驽”與“拙”組合而成,形容才能平庸、能力低下或行事笨拙的狀态。

  1. 本義解析

    • 驽:原指劣馬,後引申為資質愚鈍。《漢語大詞典》解釋為“才能低劣”,如《荀子·勸學》中“驽馬十駕,功在不舍”,以劣馬比喻資質不足但堅持努力。
    • 拙:本義為笨拙、不靈巧,《說文解字》釋為“不巧也”,如《老子》中“大巧若拙”,指真正的靈巧看似笨拙。
  2. 引申義與用法

    兩字合用時,“驽拙”多形容人的能力或品性平庸。例如《宋史·吳育傳》中“臣雖驽拙,敢忘盡瘁”,即自謙才能不足。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如“驽拙之才”“驽拙之輩”,含貶義或自謙意味。

  3. 權威典籍佐證

    • 《漢語大詞典》明确标注“驽拙”為“才能平庸”,并引《韓非子》中“驽拙者制于智能”為例。
    • 《現代漢語詞典》将其歸類為“形容人資質、能力低下”的書面用語。
  4. 近義與反義詞

    • 近義詞:愚鈍、魯鈍、庸碌。
    • 反義詞:聰慧、穎悟、卓異。

網絡擴展解釋

“驽拙”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解釋

  1. 驽鈍笨拙
    指資質平庸、反應遲鈍且不靈巧的狀态,常用于自謙或客觀描述能力不足。
  2. 指驽鈍笨拙之人
    引申為對能力低下者的代稱。

二、引證解釋

  1. 隋代盧思道在《孤鴻賦》序中自述:“才本駑拙,性實疎嬾”,以“驽拙”謙稱自身才能平庸。
  2. 宋代司馬光在《和景仁缑氏别後見寄求決樂議》序中提到“駑拙”之人難以追趕才高者,進一步強化了該詞的對比語境。

三、構成分析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人自謙或評價他人,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文言文研究或曆史文獻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碧霭霭别悰鄙拙不食煙火瞋盼抽那吹刷從順從頭徹尾厎柱鳳旗焚林而畋腐臰富貴花故作端莊會子活埋火前春谏珂教無常師紀念日金翦書客程窺閃昆莫庫銀懶洋洋冷藏庫兩骖莽莽蕩蕩芒焰蒙瞳孟潴謀始墨丈昵親屏風格擗踴拊心全履帶車驅擾塞耳僧夏笙叢釋旨壽詩鼠徑淑身縮腹逃離騰上跳沫蹄蹶倜傥不羁吐放吞噬外界危迫物鬽揱參鞋弓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