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吳 地少年。《晉書·隱逸傳·夏統》:“ 充 ( 賈充 )等各散曰:‘此 吳 兒是木人石心也。’” 宋 梅堯臣 《陪泛西湖》詩:“船學 吳 兒刺,吟稀 楚 老新。” 元 薩都剌 《和王本中直台書事》詩之二:“近曾夜直南臺上,學得 吳 兒《白苧歌》。” 清 陳裴之 《香畹樓憶語》:“弦絶陽春之音,金迷長夜之飲,而木石 吳 兒,且将以不入耳之言,來勸勉。”
(2).對 吳 人的蔑稱。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景甯寺》:“時朝廷方欲招懷荒服,待 吳 兒甚厚,褰裳渡於 江 者,皆居不次之位。”一本作“ 吳人 ”。參見“ 吳子 ”。
“吳兒”一詞在曆史文獻中有兩層主要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吳地少年
指古代吳地(今江浙一帶)的年輕人,屬中性描述。例如《晉書·隱逸傳》記載賈充稱夏統為“吳兒”,形容其性格剛毅如“木人石心”。宋代梅堯臣詩中“船學吳兒刺”也體現此意。
對吳人的蔑稱
在特定曆史背景下帶有貶義,如北魏《洛陽伽藍記》提到朝廷優待“吳兒”,暗含對吳地人士的輕蔑。
《吳兒》一詞是一個中國方言詞彙,通常被用來形容一個聰明、機智的人。在某些地區,它也可以指代一個調皮搗蛋的孩子。
《吳兒》這個詞的拆分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吳”和“兒”。
部首:
筆畫:
《吳兒》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據說最早出自于《紅樓夢》一書。在這部文學巨著中,吳兒被描繪成一個聰明、懂事的年輕人。
在繁體字中,吳兒的寫法是「吳兒」。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書寫規範,吳兒可以以「吳兒」的形式書寫。
以下是一些使用《吳兒》一詞的例句:
《吳兒》這個詞可以和其他詞組合形成新的詞語,例如:
與《吳兒》一詞近義的詞語有:
與《吳兒》一詞反義的詞語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