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earfully]∶直截了當,幹脆
累得走不動的時候,索性在地上躺一會兒。——《老山界》
(2) [wilful]∶任性
休要靠索性
(1).亦作“ 索興 ”。幹脆;直截了當。 宋 朱熹 《與魏元履書》:“ 熹 看得今日之事,隻是士大夫不肯索性盡底裡説話,不可專咎人主。”《西遊記》第十七回:“拖将過來看處,卻是一條白花蛇怪。索性提起來,捽做五七斷。” 清 陳維崧 《菩薩蠻·雲臣招看牡丹以雨未赴》詞:“留花花不可,索性将花躲。”《兒女英雄傳》第五回:“偏偏那女子又是有意而來,彼此陰錯陽差,你越防他,他越近你,防着防着,索興防到自己屋裡來了。” 魯迅 《書信集·緻鄭振铎》:“那麼,《老蓮集》索興在 北平 印,怎樣呢?” 巴金 《中國人》:“索性擺出自己的觀點,看誰能說服别人。”
(2).痛快。《朱子語類》卷四十:“ 曾點 言志,當時夫子隻是見他説幾句索性話,令人快意,所以與之。” 元 李文蔚 《燕青博魚》第三折:“滿鼻凹清風,拍胸膛爽氣。落的這徹骨毛索性。”
“索性”是一個漢語副詞,讀音為suǒ xìng,主要表示做事幹脆、直截了當的态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既然已經做了,索性就把它做完。”
“累得走不動的時候,索性在地上躺一會兒。”
“秦魅清索性别過頭,無視對方的調侃。”
“索性”強調行動的直接性和心理上的果斷,適用于表達舍棄糾結、迅速決策的語境。
《索性》是一個常用的詞語,表示不刻意追求或不在乎特定結果的态度。它可以用于表達某種決定或行為的果斷、果斷、幹脆等思維方式。
《索性》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糸”,拆分筆畫為10畫。
《索性》一詞來源于《漢語大詞典》,它的繁體字為“索性”。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可以使用不同的寫法來表達《索性》。例如:“索”字的上部有一個“糸”旁,下部寫成“個”字,整體書寫形狀比較簡潔明了。
1. 他對工作感到厭煩,于是他索性辭去了這份工作,決定重新開始。
2. 面對困難,她毫不猶豫,索性選擇了放棄,尋找新的機會。
1. 思索:思考并探索問題或難題。
2. 索取:向别人請求或獲取某種信息、物品或權益。
決斷、果斷、堅決。這些詞語都表示在面對問題或情況時迅速做出決策。
遲疑、猶豫、拖延。這些詞語表示在面對問題或情況時猶豫不決,不能迅速做出決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