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帝王的輔相。《後漢書·班固傳下》:“若夫上稽乾則,降承龍翼,而炳諸典謨,以冠德卓蹤者,莫崇乎 陶唐 。” 李賢 注:“龍翼,謂 稷 契 等,為 堯 之羽翼。”一說,此指龍圖、河圖。《文選·班固<典引>》 李善 注:“翼,法也。言 陶唐 上能考天之則,下能承龍之法也。龍法,龍圖也。” 南朝 梁 沉約 《尚書右仆射範雲墓銘》:“合契興王,匪勞物色,乘風鬱起,化成龍翼。” 夏曾佑 《送汪毅白》詩:“江湖斷梗藩龍翼,一槎生平負典墳。”
(2).指東南方。龍,指東方蒼龍七星;翼,代表南方朱鳥七星。 南唐 陳陶 《步虛引》:“朝天半夜聞玉雞,星鬥離離礙龍翼。”
“龍翼”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層核心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輔佐帝王的重要臣子或謀士,常用來形容德才兼備的治國能臣。這一釋義源自古代文獻,如《後漢書·班固傳》記載的“降承龍翼”,李賢注将其解釋為“稷契等,為堯之羽翼”。南朝沈約的《尚書右仆射範雲墓銘》中“化成龍翼”也體現了這一用法。
指東南方,結合了古代星宿學說:
現代語境中,“龍翼”偶爾作為成語使用,形容才能卓越之人(如“龍翼之才”),但此用法多見于文學創作,并非傳統核心釋義。
以上内容綜合了《漢典》、古籍注疏及詩詞用例,涵蓋曆史、天文、文學等多領域内涵。
龍翼是一個表示龍的翅膀的詞語。它由兩個部首組成:龍(部首為龍)和翼(部首為羽)。總共有10個筆畫。
龍翼一詞最早出現于古代神話傳說中。龍常被描繪為一種有着龍頭、龍身和龍尾的神秘生物,而翼則表示其身上的巨大翅膀。在許多文化中,龍被視為神聖、力量和財富的象征。
龍翼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龍翼」。
在古代漢字中,龍翼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在唐朝時期,「龍翼」可能被寫作「龍翼」,而在宋朝時期,可能被寫作「龒翼」。
1. 龍翼展開,龍威磅礴。
2. 他的創意有如一對龍翼,讓他在競争中脫穎而出。
龍翼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詞彙,如:龍翼展開、龍翼舞動、龍翼飛翔。
與龍翼意思相近的詞語有:龍翔、龍翅、龍翻。
與龍翼意思相反的詞語有:無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