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弱不能自立。《汉书·匈奴传上》:“ 孝惠 、 高后 时, 冒顿 寖骄,乃为书,使使遗 高后 曰:‘孤僨之君,生於沮泽之中,长於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僨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僨,仆也,犹言不能自立也。” 宋 苏轼 《闻公择过云龙张山人辄往从之》诗:“使君自孤僨,此理谁相直?”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三:“尔皇考奋起孤僨之中,并吞大小诸国为一,虎步中外。”一说,孤寡独居,欲念偾张。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汉书注》:“《匈奴传》‘孤僨之君’,僨,如《左传》‘张脉僨兴’之僨;《仓公传》所谓‘病得之欲男子而不可得也’。”
“孤偾”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孤偾(ɡū fèn)指「孤弱不能自立」的状态,常用于形容人或势力因孤立无援而难以维持自身。其中“偾”意为“仆倒”,引申为无法支撑。
该词最早见于《汉书·匈奴传》中冒顿单于写给吕后的书信:“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此处的“孤偾”既指冒顿自身的孤立处境,也暗含对吕后守寡的讽刺。宋代苏轼在《闻公择过云龙张山人辄往从之》中化用此典:“使君自孤偾”,进一步强化了词义的文学性。
如需查阅完整文献,可参考《汉书》原文或《辞海》词条。
《孤偾》(gū fèn)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孤立无援、孤独无助。
《孤偾》的部首分别是“子”和“亻”,它们的拆分笔画分别为2画和6画。
《孤偾》是由两个意义相近的汉字组合而成,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某种情况下感到孤独、无助的状态。
《孤偾》的繁体字为「孤僨」。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孤偾》的古时候写法可能与现代不完全相同。但基本上,它们的字形是相似的。
1. 他失去了亲人的支持,感到十分孤偾。
2. 孤偾的日子里,她学会了独立。
孤寂、孤独、孤单、孤芳自赏
孤单、孤独、孤立、孤僻
团结、合作、互助、众志成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