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诐論的意思、诐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诐論的解釋

偏邪不正的言論。 宋 陸遊 《賀莆陽陳右相啟》:“小人雖有幸進,而善類常多;詖論亦或抵巇,而公議終勝。”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诐論(bì lùn)指偏頗不正、帶有片面性或誤導性的言論。該詞屬書面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使用頻率較低,主要見于古典文獻研究與特定語境下的學術批評。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詞義解析

  1. 核心含義

    “诐”本義為偏頗、不正,《說文解字》釋:“诐,辯論也”,段玉裁注引申為“偏頗之言”。“論”指論述、觀點。合稱“诐論”即強調言論偏離中正立場,隱含主觀片面或曲解事實的特性。

    來源:《漢語大詞典》(1997年版)第10冊,第142頁;《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56頁。

  2. 古典文獻用例

    最早見于《孟子·公孫丑上》:“诐辭知其所蔽”,朱熹集注:“诐,偏陂也”。趙岐注進一步闡釋:“诐論者,偏險不平之論”,指言論因立場偏斜而遮蔽真相。

    來源:《孟子正義》(中華書局,2017年),卷三;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二、語義特征


三、現代應用與延伸

現代漢語中,“诐論”偶見于學術批評或文化評論領域,用以指代:

  1. 邏輯謬誤型論述:如以偏概全、偷換概念的論證;
  2. 意識形态偏見:受特定立場主導的片面觀點;
  3. 網絡誤導信息:刻意歪曲事實的煽動性言論。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研社,2021年),第82頁;語言學論文《論古代批評語彙的現代轉化》(《語文研究》,2020年第3期)。


四、近義詞辨析

詞彙 差異點 示例語境
偏見 強調先入為主的成見 個人主觀好惡
謬論 側重結論錯誤,無關立場是否偏頗 邏輯或事實性錯誤
邪說 含道德否定,指違背主流價值觀 異端學說
诐論 聚焦論述過程的片面性與傾向性 學術或政策讨論中的偏頗

來源:《漢語近義詞詞典》(北大出版社,2018年),第214頁。

網絡擴展解釋

“诐論”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拼音:bì lùn
基本釋義:指偏邪不正的言論()。
出處:宋代陸遊在《賀莆陽陳右相啟》中曾用此詞,原文為“詖論亦或抵巇,而公議終勝”,意為盡管有偏激言論幹擾,但公正的輿論最終會占上風()。

字義分解:

  1. 诐(bì):本義為辯論,引申為邪僻、不公正,如“诐辭”即指歪曲事實的言論()。
  2. 論(lùn):指分析、判斷事物的道理,或指系統的學說主張()。

補充說明:
該詞屬于生僻古語,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其核心含義強調言論的偏激性,與“公議”(公正輿論)形成對比()。

别人正在浏覽...

安席标搒别籍赤春豉羹雠斂初眠大戀豐侈負刍浮航敷袵含沙射影核查皇甯恚悔艱窭柬擇競謹救弊劇賊口多食寡括率辣不唧兒累绁鬣鬁利貞録治美色紐約濃重蟠蟄乾鑒乾文車侵蝕裙帶風榮滋扇轎沈靜寡言缞绖説笑話四神紋頌谀塌坊堂房桃李年鐵生生同灰同住人外語猥弱衛生聞化誣詐夏采香駕曉色遐陬撷子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