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拜辱的意思、拜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拜辱的解釋

古代賓主相見的一種禮儀。謂拜謝對方的辱臨。《周禮·秋官·司儀》:“主君郊勞,交擯三辭,車逆拜辱。” 鄭玄 注:“車逆拜辱者,賓以主君親來,乘車出舍門而迎之,若欲遠就之然,見之則下拜,謝其自******來也。”《儀禮·鄉飲酒禮》:“主人戒賓,賓拜辱,主人答拜。” 鄭玄 注:“拜辱,出拜其自******至己門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拜辱"是古代漢語中的禮儀用語,現已被現代漢語淘汰,其核心含義指在特定禮儀場合中,通過跪拜動作表達對對方的謙卑與敬意,以示不敢承受對方的禮遇或恩惠。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古籍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解析

  1. 拜:

    指古代表示敬意的禮節,常以跪拜、叩首等動作為表現形式,體現對尊長或賓客的尊重。

  2. 辱:

    本義為"謙辭",表示自身地位卑微,承受對方的禮節或恩惠是一種"屈辱"(即自謙不敢當),而非字面的侮辱之意。

合成釋義:

"拜辱"即通過跪拜動作,謙遜地表示自己不敢承受對方的禮遇,常用于賓主辭讓或接受賞賜時的自謙行為。


二、典籍出處與用法

  1. 《儀禮·士相見禮》:

    "主人對曰:'某也固辭,不得命,敢不敬從!'出迎于門外,再拜。賓答拜。主人揖入,賓奉摯入門左。主人再拜受,賓再拜送摯,出。主人請見,賓反見……主人再拜,賓答拜。主人退,賓送,再拜。"

    此段記載士人相見時主賓反複拜答的禮儀,其中"再拜"即包含"拜辱"之意,體現賓主間的辭讓之禮 。

  2. 引申場景:

    • 辭謝賓客:主人以"拜"表示不敢當賓客之禮。
    • 接受賞賜:臣下接受君主賞賜時跪拜,自謙"辱蒙恩典"。
    • 謙稱己過:如"拜辱尊命"(謙稱未能完成對方囑托)。

三、文化背景與演變

"拜辱"源于周代禮制,是儒家"自卑而尊人"思想的具象化(《禮記·曲禮上》)。隨着封建禮制簡化,唐宋後該詞逐漸少用,明清時多見于仿古文書。現代漢語中已被"不敢當""承蒙厚愛"等替代,僅存于古籍研究範疇。


參考文獻

  1. 《儀禮注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中華書局點校本。

    《儀禮》原文線上閱讀(國學網)

  2.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拜辱"詞條釋義,上海辭書出版社。
  3. 《中國古代禮儀文明》(彭林著),中華書局,第四章"賓主之禮"。

(注:部分古籍原書鍊接限于版權,推薦通過權威數據庫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檢索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拜辱”一詞的含義需結合古代禮儀和現代引申義分兩個層面理解:

一、古代禮儀原義 指古代賓主相見時,賓客對主人親自到訪表達感謝的禮節。根據《周禮·秋官·司儀》記載,主君在郊外迎接賓客時,賓客會乘車出迎并行拜禮,以此感謝對方屈尊來訪()。鄭玄注解強調,這種禮儀體現了賓客對主人“自屈辱來”的謝意。

二、現代引申含義 發展為成語,表示因承受壓力或屈辱而被迫屈服。例如在競争或困境中,因實力懸殊不得不認輸()。該用法通過“低頭認輸”的動作,隱喻面對強權或逆境時的無奈選擇。

需注意:古代原義強調禮儀互動中的謙卑緻謝,而現代用法側重被動屈服的負面情緒,兩者語境差異顯著。具體釋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

氨基酸安危擺格巴拉圭薄徒暴灼滮田筆牍斃而後已丙丁博覽群書不肯材植物料黪澹車衣雕風镂月彫耗度日恩慶噩迕發電翻筋鬥反言官材郭細侯核訛詐紅衣炮鬟鬓驩嘗華筵混編精光驚鼙嫉賢妒能躩步浚潭鄰篴靈圖流言蜚語馬鞍鞒麥虋冬馬匹眇年怒容旁入炮制蒲帛啟述然燈時患釋獲聳幹佻詭瓦大王八崽子衛生球卧海無憀賴夏官先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