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地;原處。 漢 班固 《白6*虎通·喪服》:“孝子哀,不欲聞人之聲,又不欲居故處,居中門之外,倚木為廬。” 宋 蘇轼 《初秋寄子由》詩:“惟有宿昔心,依然守故處。”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七·物異》:“夏夕已寝,榻忽離故處尺許,四顧無所見。”
謂以故舊相處。《詩·邶風·日月》“乃如人兮,逝不古處”毛傳:“古,故也。” 漢 鄭玄 箋:“不以故處,謂甚違其初時。” 孔穎達 疏:“不以古時恩意處遇之。”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故處漢語 快速查詢。
“故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故處”讀作gù chǔ,主要指舊地、故鄉或曾經居住過的地方。例如蘇轼在《初秋寄子由》中寫道:“惟有宿昔心,依然守故處”,表達了對舊地的堅守之情。
二、引申含義
情感依戀的象征
該詞常帶有懷念故土或舊居的情感色彩,如班固《白虎通·喪服》中提到“孝子不欲居故處”,側面反映了人對舊地的複雜情結。
人際關系的指代
在《詩經》注解中,“故處”引申為以故舊之情相處,如《邶風·日月》毛傳注:“古,故也”,鄭玄進一步解釋為保持舊日情誼的相處方式。
相關文獻:該詞在漢、宋、清等朝代文獻中均有使用,如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談》記載“榻忽離故處尺許”,描述物體脫離原位的場景。
近義詞:舊地、原處、故地
反義詞:新居、他鄉
總結來看,“故處”既指具體的地理空間,也隱喻情感與人際關系的延續性。
故處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舊地、故土,指離開原來所在的地方後返回的地方。故處通常帶有懷舊、思念故土之情。
故處的拆分部首是白,筆畫數為15畫。
故處的來源可以追溯至《賦得古原草送别》一詩:“離别家鄉歲月深,出行千裡故人稀。故人在何處?故處在何方?”此處的“故處”即指離别的地方。
故處(繁體字)是故處的繁體寫法。
故處在古時候的寫法為故處。古時的漢字多有變異和差異,而至今我們所使用的漢字多為簡化字。
他漂泊多年,最終回到了他的故處。
故地、歸故、故裡。
故鄉、故土、故地。
他鄉、異地、外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