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祀的意思、邦祀的詳細解釋
邦祀的解釋
國家的祭祀。 三國 魏 曹植 《王仲宣诔》:“爵同 齊 魯 ,邦祀絶亡。”
詞語分解
- 邦的解釋 邦 ā 國:友邦。鄰邦。邦交(國和國之間的正式外交關系)。邦國(國家)。邦人(本國的人)。 國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 祀的解釋 祀 ì 祭:祭祀。祀天。祀祖。 中國殷代指年:十有三祀。 筆畫數:; 部首:礻;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邦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國家的祭祀活動,屬于古代禮儀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下從多個角度展開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詞義構成:由“邦”(國家)和“祀”(祭祀)組合而成,字面含義即“國家層面的祭祀”。
- 曆史背景:古代中國将祭祀視為國家大事,邦祀通常由君主主持,用于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具有政治與宗教雙重意義。
二、文獻例證
三國時期曹植在《王仲宣诔》中寫道:“爵同齊魯,邦祀絕亡。”此句意為王粲(字仲宣)的爵位雖與齊魯諸侯相當,但其封國的祭祀卻已斷絕,側面印證“邦祀”與諸侯國宗廟祭祀的關聯。
三、延伸解析
- 儀式特點:邦祀活動可能包含獻祭、樂舞、祝禱等環節,對象涵蓋天地、祖先、社稷等,體現“敬天法祖”的傳統觀念(注:此來源權威性較低,僅供參考)。
- 文化意義:通過邦祀強化政權合法性,維系社會秩序,同時傳承曆史文化與倫理道德。
四、現代認知
如今“邦祀”一詞已不常用,主要見于古籍或學術讨論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儀式形式或曆史演變,建議查閱《周禮》《禮記》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邦祀(bāng s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國家祭祀。
邦(bāng)是由“⻏”部首和“尢”部首組成的,它的拆分部首是火和堯,共有7畫。邦表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意思。
祀(sì)是由“礻”部首和“巳”部首組成的,它的拆分部首是示和巳,共有7畫。祀表示祭祀、神聖祈福的意思。
邦祀作為一個詞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皇家宗廟祭祀儀式。古代中國君主會定期舉行的盛大祭祀活動,以祈求國家的安甯與繁榮。邦祀在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國家的一項重要儀式。
在繁體字中,“邦祀”這個詞的寫法基本上與簡體字一緻,沒有太大的變化。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邦祀的“邦”字還有一種古風寫法,以“⻏”字部,加上“方”字旁,表示國家之意。
邦祀的例句可以是:“每年國家都會舉行盛大的邦祀儀式,祈求國家的繁榮與安甯。”
組詞:國祀、家祀、宗祀、祭祀。
近義詞:國家祭祀、君主祭祀、國家宗廟祭祀。
反義詞:亂祀、不祀、無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