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通共有無 ”。
“通無共有”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tōng wú gòng yǒu,其核心含義是互相接濟、互通有無,強調通過資源共享或互補來滿足彼此需求。
基本釋義
指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通過交換或共享資源(如物資、信息等),實現互利互助的行為。例如:古代村落間常通過“通無共有”的方式應對災荒。
出處與用法
該成語最早見于宋代葉適的《劉建翁墓志銘》:“建翁内事兩世母,奉從兄,撫幼弟;外交朋友,接鄉裡,通無共有。”。
其結構為并列式,多用于書面語,常見于描述社會關系或合作場景。
近義詞與關聯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宋代文獻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通無共有》是一個成語,意為沒有共同的屬性或内容相似但本質不同。
拆分部首和筆畫:
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口”和“畚”,總共有12畫。
來源:
《通無共有》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禮記·月令》一書中,是孔子的弟子曾參所作,原文是:“通而無共,同則不必,有則必通。”意思是說如果兩樣東西本來就是相同的,就沒有必要特意去通報;但如果存在某種共同屬性,就必須進行互通。
繁體:
《通無共有》的繁體字為「通無共有」。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書法中,常用的寫法是「通無共有」,符合當時的字體風格和書法規範。
例句:
1. 這兩個人的興趣愛好雖然有些相似,但他們内心的追求是通無共有的。
2. 他們雖然是兄弟,但性格特點卻通無共有,完全不像一個家庭的成員。
組詞:
通而無變、通則不病、共通、無通、通報、共同
近義詞:
相似、類似、相同
反義詞:
迥異、相異、不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