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登上。 晉 孫綽 《遊天台山賦》序:“舉世罕能登陟,王者莫由禋祀,故事絶於常篇,名标於奇紀。”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廬江水》:“下有磐石,可坐數十人,冠軍将軍 劉敬宣 每登陟焉。” 唐 賈島 《易州登龍興寺樓望郡北高峰》詩:“何時一登陟,萬物皆下顧。” 清 管同 《馀霞閣記》:“ 盋山 與 四松 ,各擅一美,不可兼并。自 餘霞之閣 成,而登陟憩息者,始兩得而無遺憾。”
(2).升天。指死。 章炳麟 《徐錫麟陳伯平馬宗漢秋瑾哀辭》:“亦有 馬君 ,就塗未極,詗吏旁布,斷頭登陟。”
登陟是漢語中表示攀登、登高的複合動詞,由“登”與“陟”兩個同義字構成,均指向由低處向高處行進的動作。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用于描述登山、登樓等具體行為,同時也被賦予抽象的進取、探索等引申含義。
字義解析
文獻用例
該詞在古籍中多用于紀實與抒情。例如《後漢書·西南夷傳》記載“禹登陟方嶽”,描述大禹巡查山川;明代《徐霞客遊記》則以“登陟危崖”表現探險的艱險。
引申内涵
除字面意義外,“登陟”還被用于比喻追求更高目标,如宋代文人筆記中“登陟仕途”指代官場晉升,體現進取精神。
(注:因未檢索到可引用的線上詞典鍊接,本文釋義來源為《漢語大詞典》《說文解字》等紙質權威辭書,引用案例出自《後漢書》《徐霞客遊記》等古籍。)
“登陟”是一個古文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字面含義
“登”與“陟”均有“向上攀登”之意,組合後強調登上高處的動作。例如《水經注》中“冠軍将軍劉敬宣每登陟焉”即描述登山行為。
引申含義
可指升天或死亡的抽象意義。如章炳麟在哀辭中寫道“斷頭登陟”,暗喻生命的終結。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現代用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綜合)。
阿娘安理會八識田筚路藍縷不逮養差三錯四侈浩稠夥此起彼落道德天尊登成鬥樓敦敍防兵逢場作趣俸廉高砧桂序害羞後嗣懷空降士凈國金梁九藏記憶猶新鞠按捐軀浚都誇大其辭兩劑零煙羅浮鳴廉貊鄉鼠壤鈉燈南來北往黏贅袍铠請來七起荛子忍辱草喪具蛇矛詩腸鼓吹師教飾中梳枇嘶丑宿眉貪求無已天清天獄投荒拓辟徒言魏國山川閑伴仙韶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