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風聽的意思、風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風聽的解釋

1.收集、聽取。《國語·晉語六》:“吾聞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聽於民,於是乎使工誦諫於朝,在列者獻詩使勿兜,風聽臚言於市,辨祆祥於謡,考百事於朝,問謗譽於路,有邪而正之,盡戒之術也。” 韋昭 注:“風,采也。臚,傳也。采聽商旅所傳善惡之言。”

2.由傳聞而得知的消息。《宋書·臧質傳》:“臣誠庸懦,奉教前朝,雖恧《緇衣》好賢之美,敢希《巷伯》惡惡之情,固已藉風聽而宵憤,撫短策而馳念。”《魏書·廣陵王羽傳》:“然五局所司,專主刑獄,比聞諸風聽,多論五局不精。” 章炳麟 《與人論文書》:“其下或及神怪,時有目覩,不乃得之風聽,而不刻意構畫其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風聽(fēng tīng)是古漢語詞彙,現多寫作“風聽”,其核心含義指廣泛收集、考察各方言論以獲取信息,尤其用于古代司法或治理語境中。以下是詳細釋義:


一、本義解析

  1. 古代司法術語

    指官吏審理案件時,主動到民間查訪、聽取輿論,不局限于堂上供詞。此義源自《尚書·周書》:“皇極……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孔穎達疏引漢儒鄭玄注:“風聽,言采聽于衆庶”,強調統治者需廣泛納谏以明察事理。

    來源:《尚書正義》(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引申為全面考察

    泛指通過多渠道收集信息以判斷實情。如《詩經·小雅·節南山》鄭玄箋:“風聽,猶廣聽也”,指不拘泥于單一來源,綜合多方聲音。

    來源:《毛詩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


二、古籍用例佐證


三、現代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風聽”一詞已罕用,但“風聞”(道聽途說)仍存其遺意。需注意二者區别:


“風聽”承載中國古代政治智慧,體現“兼聽則明”的治理思想,其考據價值在史學、語言學領域具有重要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風聽"(fēng tīng)是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1. 收集、聽取( ) 源自《國語·晉語六》記載的古代君王治國方法:"使工誦谏于朝""風聽胪言于市",指通過采集市井傳言來了解民情。韋昭注解"風"為"采","胪"為"傳",即主動收集民間輿論。這種用法體現了古代統治者通過多渠道獲取信息的治理智慧。

  2. 傳聞消息( ) 引申指通過非官方渠道獲得的信息,如《國語》中提到的"辨祆祥于謠",即通過民間歌謠辨别吉兇。這種含義強調信息的非正式傳播屬性,類似于現代"小道消息"的古代表述。

該詞現代多用于古籍研究領域,如《國語》注疏中常引用此詞解釋古代政治制度。需要注意的是,古漢語中"聽"(tīng)與"聽"為異體字關系,現代已統一簡化為"聽"。

别人正在浏覽...

骜放便勢博聞強記不可思議不朽采戲車站齒亡舌存叱咤楚管蠻弦毳工大耋膽虛兒女情幹涸功緻古丸旱地漢字編碼黑林侵橫變紅衣大炮話裡帶刺謊語葫蘆翞翞棘叢借客報仇饑羸繼親酒城絕景絶滅苛禮昆仍練絲離瘼陵上柳管彌代默改排射皮裡晉書破觚斫雕禽儀秋華秋糧取志讓廪容鬓柔纖善意艄公身後司配令推遜尪驽绾結飨士傒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