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收集、聽取。《國語·晉語六》:“吾聞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聽於民,於是乎使工誦諫於朝,在列者獻詩使勿兜,風聽臚言於市,辨祆祥於謡,考百事於朝,問謗譽於路,有邪而正之,盡戒之術也。” 韋昭 注:“風,采也。臚,傳也。采聽商旅所傳善惡之言。”
2.由傳聞而得知的消息。《宋書·臧質傳》:“臣誠庸懦,奉教前朝,雖恧《緇衣》好賢之美,敢希《巷伯》惡惡之情,固已藉風聽而宵憤,撫短策而馳念。”《魏書·廣陵王羽傳》:“然五局所司,專主刑獄,比聞諸風聽,多論五局不精。” 章炳麟 《與人論文書》:“其下或及神怪,時有目覩,不乃得之風聽,而不刻意構畫其事。”
"風聽"(fēng tīng)是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收集、聽取( ) 源自《國語·晉語六》記載的古代君王治國方法:"使工誦谏于朝""風聽胪言于市",指通過采集市井傳言來了解民情。韋昭注解"風"為"采","胪"為"傳",即主動收集民間輿論。這種用法體現了古代統治者通過多渠道獲取信息的治理智慧。
傳聞消息( ) 引申指通過非官方渠道獲得的信息,如《國語》中提到的"辨祆祥于謠",即通過民間歌謠辨别吉兇。這種含義強調信息的非正式傳播屬性,類似于現代"小道消息"的古代表述。
該詞現代多用于古籍研究領域,如《國語》注疏中常引用此詞解釋古代政治制度。需要注意的是,古漢語中"聽"(tīng)與"聽"為異體字關系,現代已統一簡化為"聽"。
《風聽》(fēng tīng)是一個中文詞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 風(fēng):由部首風(風)和字旁風(凡)組成,總共有四畫。
- 聽(tīng):由部首耳(耳)和字旁廷(廷)組成,總共有八畫。
來源:《風聽》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詩經·國風·周南·關雎》的兩句詩:“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中,“關關雎鸠, 在河之洲。”被解釋為“風聽着河中的鳥聲”,也就是指風聽。
繁體:《風聽》的繁體字為「風聽」。
古時候漢字寫法:根據古代的《康熙字典》記載,古時候寫作「風聽」的字,風字的部首為風,聽字的部首為耳。
例句:
1. 風聽鳥語,心境愉悅。
2. 他站在山頂,聆聽着風聽的聲音。
組詞:天風、出風頭、聽風就是雨。
近義詞:傾聽、聆聽。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