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青汗的意思、青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青汗的解釋

即青簡。借指史冊。古代用竹簡記事,制簡須用火烤,去竹汗,取其易書,且可免蟲蛀,因稱“青汗”或“汗青”。 宋 王庭珪 《張持操攜徐獻之侍郎書見訪》詩:“君家人物照青汗, 曲江 猶識胡雛亂。” 元 王逢 《奉寄趙伯器參政尹時中員外五十韻》:“青汗三千牘,丹心一寸誠。”參見“ 汗青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青汗"一詞在漢語曆史語料中屬于生僻用法,現代權威詞典未收錄其獨立詞條。《漢語大詞典》(第11卷)與《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均未将其作為固定詞彙進行釋義,但在古籍文獻中存在零星記載。

從構詞法分析,"青汗"可拆解為兩個單字義項:

  1. 青:本義指草木初生的顔色,《說文解字》釋為"東方色也",引申為黑色、年輕等義
  2. 汗:原指人體汗液,《玉篇》載"汗,人液也",後衍生出"汗青"等文化典故,特指竹簡制作工藝

在唐代李賀《昌谷詩》"苔色青汗濕"的用例中,"青汗"描述青苔被露水浸潤的狀态,此處"汗"取濕潤之意,構成偏正結構的臨時搭配。明代《本草綱目》石部提及"綠青石"時,有"其石狀如白青,又名青汗"的别稱記錄,屬于礦物異名現象。

該詞未被現代漢語詞彙系統吸收,建議使用者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語義指向。若需表達類似概念,可優先選用"青綠""碧露"等規範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

“青汗”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彙,其含義與古代書寫材料及曆史記載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青汗”即“青簡”,借指史冊。古代用竹簡記錄曆史時,需先将竹片用火烤幹水分(去除竹汗),以便書寫且防止蟲蛀,因此竹簡被稱為“青汗”或“汗青”。

  2. 制作工藝背景

    • 竹簡加工:竹片未經處理時含有水分(“汗”),需火烤幹燥後才能書寫,稱為“殺青”或“汗青”。
    • 防蛀功能:此工藝不僅便于書寫,還能延長竹簡保存時間,避免蟲蛀。
  3. 文學與曆史中的運用

    • 宋代王庭珪在詩中提到“君家人物照青汗”,以“青汗”代指家族顯赫事迹載入史冊。
    • 元代王逢亦用“青汗三千牘”形容文獻浩繁,強調曆史記載的重要性。

關聯詞彙

小結

“青汗”是古代對竹簡的别稱,因制作工藝得名,後演變為史冊的代稱。其用法多見于詩詞或曆史文獻中,現代語境下更常用“汗青”一詞。

别人正在浏覽...

八股百齒霜邊儆弁田邊罅婢使布鼓雷門不失舊物參譚禅味朝旨詞緻大耋典贲頂針續麻短錢對事遁叟飛響幹痨鬼谷貴人多忘弘潤惠書夾攻将才将匠雞豚社寮房力量龍工衣銮音沒做是處面包綿羊迷竅墨債山積倪倪剽綴萍聚七孔生煙清制欽頤齊舍日餔容奸賽龍舟生各劄失途失抎首陽衰耗霜雪松椟駝毳外巧内嫉閑生銜曜小忽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