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青汗的意思、青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青汗的解釋

即青簡。借指史冊。古代用竹簡記事,制簡須用火烤,去竹汗,取其易書,且可免蟲蛀,因稱“青汗”或“汗青”。 宋 王庭珪 《張持操攜徐獻之侍郎書見訪》詩:“君家人物照青汗, 曲江 猶識胡雛亂。” 元 王逢 《奉寄趙伯器參政尹時中員外五十韻》:“青汗三千牘,丹心一寸誠。”參見“ 汗青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青汗”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彙,其含義與古代書寫材料及曆史記載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青汗”即“青簡”,借指史冊。古代用竹簡記錄曆史時,需先将竹片用火烤幹水分(去除竹汗),以便書寫且防止蟲蛀,因此竹簡被稱為“青汗”或“汗青”。

  2. 制作工藝背景

    • 竹簡加工:竹片未經處理時含有水分(“汗”),需火烤幹燥後才能書寫,稱為“殺青”或“汗青”。
    • 防蛀功能:此工藝不僅便于書寫,還能延長竹簡保存時間,避免蟲蛀。
  3. 文學與曆史中的運用

    • 宋代王庭珪在詩中提到“君家人物照青汗”,以“青汗”代指家族顯赫事迹載入史冊。
    • 元代王逢亦用“青汗三千牘”形容文獻浩繁,強調曆史記載的重要性。

關聯詞彙

小結

“青汗”是古代對竹簡的别稱,因制作工藝得名,後演變為史冊的代稱。其用法多見于詩詞或曆史文獻中,現代語境下更常用“汗青”一詞。

網絡擴展解釋二

青汗

青汗是一個詞彙,指的是因為寒冷或緊張導緻汗水流出時,出現的一種青色或蒼白色的汗珠。這種汗珠通常是由于血液循環不暢或*********緊張而引起的。

拆分部首和筆畫

青汗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青(靑)和汗(水)。

青的字形從上到下分别是“一”、“丨”、“一”、“一”。

汗的字形從左到右分别是“幾”、“下”、“二”。

青汗的總筆畫數為11畫。

來源和繁體

青汗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醫學著作。在《黃帝内經》中,就有對青汗這個現象的描述。青汗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與體内的陰陽調節有關。

繁體字中,青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都是“青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中,青汗的寫法可能與今天有所不同。在古籍中記錄的一些古代漢字寫法中,關于青汗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然而,由于沒有現存的古籍明确記錄了青汗的古代寫法,我們無法給出确切的答案。

例句

1. 他在寒冷的冬天裡緊張得出了一身青汗。

2. 遭遇緊急情況時,她的額頭滲出了青汗。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青紫汗珠、冷汗、滿頭大汗。

近義詞:蒼汗、青澀的汗水。

反義詞:白汗、透明汗。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